20170923

2017-09-24  本文已影响0人  中场休息室

在动量的问题上卡住了
整理一下思路
最早最早,我是想用SCNS工况间隙轴向动量的变化来表示处理缝的扩稳效果
但是发现100%转速下体现了轴向动量的变化,但是80%转速下轴向动量基本没有变化,反而上升了
这是我目前解释不了的
适合扩稳效果对应不上的


image.png
image.png

是不是我不应该在整个轴向范围内积分?

第二个想法,是通过间隙轴向动量与来流轴向动量之比,来试图判定处理缝的扩稳效果
这是参考杜娟的方法,但是略有改动
她是用泄漏流在弦长法向方向的动量比上来流在弦向方向的动量
而我呢,用的都是泄漏流和来流在轴向方向的动量
我觉得用轴向方向的动量更能和失速对应上,这是参考GT2017, Smith的
但是出现了问题,就是进口的轴向动量是会小于0的。
在100%转速的时候没有问题,体现了很好的趋势的,光壁的时候比值增长得很快,CT的情况下增长幅度减缓了, 到了更低流量的位置,如图


image.png

但是问题就在于,在80%转速,计算结果已经算到进口来流动量为负的情况,一开始就是来流动量很小,比值很大,后来就直接为负,这在图上就没法看了


image.png

然后我又看了下文献,主要是看Ross, 2017的
他定义泄漏流轴向动量的方法和GT2017, Smith类似,然后也给出了光壁情况下动量的轴向分布
然后他比较特别的是,去计算各个处理缝轴向范围的总动量
然后用光壁的动量值和不同处理槽的扩稳效果做一个关系
他这样做的目的实际上在于,认为周向槽的作用效果主要是通过影响所在轴向位置处的轴向动量来实现的
他处理了关系之后发现确实有比较显著的正相关性
但是这对于我轴向缝来说就不合适了
首先轴向缝不完全在叶尖的轴向范围内,作用效果并非完全体现在叶尖间隙的轴向动量上
其次轴向位置相同造型不同的处理缝肯定起到不同的效果,我主要的对比对象不是不同的轴向位置,而更是造型的不同
所以这种找关系方法对我来说是无效的

我现在其实更想处理的是处理缝来口的动量
但是这样一个面有轴向动量吗,
我搞不清楚了
或者我也搞一层间隙高度的,然后看动量的变化量?
但是这一层动量有变化量,别的层也有变化啊

先去图书馆蹲个坑

动量有轴向方向迁移没问题,在处理缝轴向范围覆盖的区域,轴向动量确实减小了

现在把压力的时间史更新一下?
先想想动量吧

现在不知道要做啥
出去走一下

停着也不是办法
处理一下

其实80%转速的例子很说明问题啊
整个轴向范围内的总动量并没有太大变化,甚至还有所提高
但是前部的动量值肯定是小了的
这个很说明问题啊
简直是提示我要去观察前部的动量值
现在就去处理

然后还有一个
我给出了很多速度分布
这些速度分布实际上是应该用来结束动量的分布
诶也不完全对,那还有密度呢
我应该把密流弄出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