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生建筑圈上海故事

如何解决中国城市【千城一面】的问题?

2017-07-25  本文已影响114人  王欽嵐

关于千城一面,我们借鉴得比较多的日韩城市规划其实也是差不多的。有所不同的是,日韩会保留一些老街区(谈不上保留,因为几乎是未经同意的话就拆不掉的),尤其是道路比较狭窄、建筑不是很高的街区,经过修旧如旧的修复,整顿环境和外立面之后,基本可以「重新上市」了。

关于千城一面这个话题,个人认为不需要太担心。在推进城市化的过程中,这个问题一定是会存在的,而且无法避免,也不需要特意扭转,否则会影响建设效率。

我的观点是:

1 保障工作岗位、生活基础设施(商业、医疗、教育)的配套是首要条件。

2 联动文化部门一起参与文化元素的制定,将其融入城市文化结点的建设中。重在提取和应用文化元素。

3 合理保留、修缮、统筹旧街区并改造,使新老街区有机融合,给市民和游客丰富的空间体认。

4 严格限制道路宽度,也就是控制dh(建筑高度和道路宽度)比,增加道路密度,增加小组团住宅,限制大盘。这样一来道路尺度更加舒适,交通也更加便捷。

5 可以在每个城市都有的小节点上做文章,比如路牌、公交站牌、游客服务中心、特产连锁商店等。

案例:上海在城市化和都市更新中拆掉不少传统民居街区、工人新村甚至洋房。近两年似乎「每一段历史都是历史」的思想开始复兴,所以杨浦的苏联式「两万户」工人住宅也成为了保护对象;

//老闵行工业风滨江公园

在老闵行,由于老闵行的历史街区全部被拆除,就连英石路(今浦江路)的石库门和洋房也不能幸免,仅剩项家老宅得以幸存,本来繁荣又风貌并存的历史街区被现代大集市兴安市场(现代版)替代搞得乌烟瘴气破败不堪,终于两年前搬走至颛桥境内的多层商场。原址建设了一个大型滨江公园,可算是一个补救结果。然后公园北侧有一间工厂时期遗留的坡屋顶厂房被当做历史符号保留了下来,也算是矮子里拔高子了,重新粉刷过之后还真有点青瓦白墙的感觉,目测会成为创意产业园。这就是保留历史元素的意义和做法,让人们感受到工业卫星城时期的闵行。

以下一段话引用自闵行报微信号:

  公园一期区域内目前还留存了一幢总面积达 2800平方米的两层楼建筑,经过修整布置后,在不久的将来,这里将“变身”为又一座老闵行历史文化陈列馆。

//这里的两层建筑指的就应该是上文提到的粉刷过的厂房建筑。

//老闵行近20年来新建的几幢独体高层建筑之一,某集体公寓。另一座青年公寓于早年建成于闵行开发区附近。 //修复中的苏联式洋房专家楼(多张)
//修复中的苏联式洋房专家楼(多张)
//修复中的苏联式洋房专家楼(多张)
//修复中的苏联式洋房专家楼(多张)
//修复中的苏联式洋房专家楼(多张)

碧江路上有几幢苏联式青砖洋房,虽然不是老闵行本土产物,但好歹也算是一个特有的风景。这些洋房做工考究,青砖清水墙,质量过硬,六十年过去了几乎没有墙体破裂。当时这叫「专家楼」,是电机厂最最高级的专家才能住进去的。

经过走访,幸好,他们没有被涂料重新粉刷过,而是被修复了屋檐以及截面重新粉刷了。走在碧江路宾川路上,还真有点衡山路永嘉路的感觉呢。虽然一个是俄式,一个是欧美式。但是老闵行的半条命好歹也是苏联专家和中国共产主义给的,大家说对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