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让我扫描一下

2018-02-28  本文已影响0人  无心Carlos
此图为营造科幻氛围而放

《人之彼岸》(郝景芳)中《爱的问题》描述了这么一个家庭:三名(或者四名)成员,母亲早年去世,父亲是人工智能方面的顶级专家,大儿子是一个不愿追随父亲的研究方向、喜爱艺术的“不安定分子”,小女儿是一个带有讨好型人格、内心脆弱敏感的人。最有意思的第四个家庭“成员”,是一个智能机器人管家,自从母亲去世后便出现在了这个家庭里,负责照料这个家庭的所有成员,管理家庭的日常生活,他(它)的名字叫“陈达”。

毕竟是“雨果奖”获得者,作者所创作的故事本身以悬念开始,几条故事线并行不悖,行文颇为精彩,在此不做剧透,作者对几个角色的塑造也是很成功——每个角色性格特点鲜明而又合情合理,为故事的进行提供了不可或缺的推动力。

可能是对未来科幻的向往,人工智能管家“陈达”这个角色真是很吸引我,他理性而又冷静,处处为主人着想,永远只做对主人有用的事情,似乎是人工智能服务人类的理想化形象。最让我着迷的一点,是他可以直接读取人类的各项生理特征,结合网络大数据分析,以判断人类现在所处的状态并实施如安慰、开导、劝阻等行为。

如文中有一段描述陈达与大儿子冲突中的情境:

在交错的过程中陈达完成了扫描:“体温37.1°C,呼吸有1级酒精含量,无传染病菌;去甲肾上腺素高于正常范围3个sigma,多巴胺活动异常,皮质醇升高,显示出压力反应;语言、表情、行为和激素综合分析结果显示,你此时情绪活动处于非正常亢奋状态,主要由75%的愤怒、22%的恐惧和3%的悲伤构成,而基本情绪层之下的认知分析显示出48%的憎恨,23%的非理性冲动,以及18%的嫉妒和10%的挫败感组成。你此时不适宜进行会面。”

另一段是陈达与小女儿的交谈:

他(陈达)伸出手,轻轻滑过她(小女儿)的额头,又把他手心上显示出来的数字给她看,“你现在的去甲肾上腺素下降了15%,血清素币标准值低了20%,工作记忆溢出造成的负反馈已经让下丘脑工作不正常。你不可以再想下去了。现在你看着我,跟我做,深呼吸”

这个虚拟的人工智能角色陈达,将人类的情绪做了准确的分析,并分析得到了精确的数字化结论。“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精确分析人类的情绪”,我想小说里的这段描述表达了这样一个意思。

我零星读过几本关于脑科学的书,从大脑的构造、各版块工作机制、大脑化学反应等方面都做了详细的讲解,读完合上书本,我的第一感觉就是:大脑所产生的所有情绪乃至想法都有一定的物质基础,如产生快乐的感觉必然是多巴胺分泌,不能拒绝及时享乐是前额叶皮层功能产生了衰退,过度集中于某种情绪或事物中是因为前扣带回的功能过度活跃等等。我不是专业人士,也无意去考证这些说法是否合理,但所有我接触到的这些与脑科学有关的非杜撰的知识都表明了一点:物质是思想的基础。那么进一步来说,研究清楚大脑中的各种物理属性、化学反应,再结合大数据样本对比,那就可以让机器不通过人类惯用的方式,而赋予机器从纯数据的视角来精确解读人类的情绪,正如上面引用的小说中的描述一样,所以关于“陈达”这个角色的设定显得是那么的合理。

任何一个对大脑运作机制和大脑想法成因感到过疑惑的人,都会对“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精确分析人类的情绪”及其相应的机制描述表示一定程度的接受,包括我,因为它很好的解决了这个疑惑。当我在阅读中找到这一解释之后,心里居然有了很大程度的安心感,可能是因为人天生害怕未知的东西,我为大脑的困惑而不安,因“可以通过科学方法精确分析人类的情绪”这一明确、科学的解释而安心,仿佛是知道了什么不得了的秘密。

我相信,通过科学手段准确识别人类情绪,随着脑科学、大数据、深度学习、人体数据采集等相关理论及技术的发展,小说中的情境一定会在未来实现。但就如小说开篇第一句所说:“当凶案的消息传遍世界,多数人都忘了爱的问题。”,技术可以精确分析人的情绪,但人的想法,那些埋藏于深处的想法,一如恭敬之后的鄙夷、严厉之后的关爱,又该如何读出呢?《爱的问题》中,陈达基于算法和逻辑想要理解小女儿的自杀想法、对大儿子的叛逆行为和犯罪的可能性言之凿凿,怎么看也是对人类情绪读取技术所能达到的边界的一种思考。所以,人的情绪可以读取,可以研究,甚至可以调节和控制,但人的想法呢?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