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破万卷

读之 |《野性的呼唤》——游走于生死边缘的杰克·伦敦

2019-03-07  本文已影响0人  萧左周氏

杰克·伦敦的死是偶然,也是必然。


其为美国现实主义作家,一生著作颇多,以中篇小说《野性的呼唤》蜚声海内外。另有中篇小说《热爱生命》、《白牙》,长篇小说《海狼》、《铁蹄》和自传体小说《马丁·伊登》等。叙述的故事类型主要有北方故事、海上故事和大陆故事三类。

其实在读书阶段,就听过其人其书,那时还没有翻译成“野性的呼唤”,刘庶凝《还乡梦·自序》就有“不会驰骋于契诃夫的‘草原’,更不会听见杰克·伦敦‘旷野的呼声’”。

《野性的呼唤》, [美]杰克·伦敦 著,中国友谊出版公司。  

《野性的呼唤》算是杰克·伦敦的代表作,承载了他前期很大一部分的思想和整个人生。

我们说读文学类的书最好要看作者所处的那个时代和写作背景,因为文学作品,文如此,诗如此,大部分都是时代的缩影和社会面的折射。

-1- 其人

杰克·伦敦,骨子里是个冒险分子和不安定的人,这种性格与他从小到大的经历有关。他出生于一个贫困的农民家庭,8岁就开始牧童生活,然后相继做过报童、码头小工、装卸工、水手等等(这和马克·吐温经历很像,所以文学上有评价马克吐温、杰克伦敦、海明威一脉相承)。前期半工半读,到了做水手以后,完全释放了天性,完美地融入进了波澜壮阔的海洋生活。后来又加入淘金者之旅,千辛万苦到达育空河,到达白令海峡,《野性的呼唤》即是描述这个时期的故事。再后来又参加失业者的流浪队伍,偷乘一辆辆火车横跨了整个北美大陆,《铁道生涯》即描述了这个阶段的经历。

杰克·伦敦的一生可以归之为“流浪”二字,算起来,他的人生要比他的小说精彩。

-2- 其思想

杰克·伦敦酷爱读书,正因为他没有读书的环境,反而越发珍惜读书的时刻。在整个流浪生活中,他来者不拒,读经济学、历史学、生物学、人类学和哲学,也读了大量的文学作品。

这些作品和各种思想都杂糅在他的思想和文学作品里,所以很多时候可以看出他的思想混乱和矛盾之处。他受到过马克思和无产阶级的影响,也受到过斯宾塞的“社会达尔文主义”影响,受到过尼采的“超人主义”影响等等。前期作品充斥着英雄主义和现实主义,体现对生命和自然的原始崇拜,张扬着精神自由的气息和对生命粗犷的呼喊。基于这一点,《哥伦比亚美国文学史》将他与诺里斯和西奥多·德莱塞并列为美国“自然主义文学”的代表人物之一

杰克·伦敦成名后逐渐陷入极端个人主义和空虚中,这就像一个亟需释放的躁动灵魂突然让它静静地待在某一个地方,它迟早会沉沦或者爆裂。

1916年,杰克·伦敦因服用过量吗啡死亡,年仅40岁。关于他的死是有意识还是无意识,至今未成定论。说是生理心理双重打击也好,说是药量计算错误也好,实际上,以杰克·伦敦的一生来看,他的死只是释放了他的天性,回归于自然而已。

杰克·伦敦

-3- 其作品

《野性的呼唤》这本书,我选择的是中国友谊出版公司,2017年11月第一版。

它主要分为三部分,含《野性的呼唤》、《德布兹的梦想》、《铁道生涯》三篇,其中《铁道生涯》又含《自白》、《扒火车》等九篇短篇,虽然分篇而叙,实际上还是一个故事系列。

A.《野性的呼唤》

先说《野性的呼唤》,这是里面的核心之作,也是北方故事系列的扛鼎。它以一只名为巴克的狗为主人公视角,叙述了巴克从原先的养尊处优的生活被偷走卖掉之后的一连串遭遇,从北方一路颠簸流浪,从苦寒之地到原始丛林,面对不同的遭遇和环境的改变,一步步从狗转变成狼,学会了生存的技能,学会了斗争和领导,激发了狼性,从而在原始丛林里占有一席之地,成了群狼之首。

这篇故事核心是讲述了物竞天择和自然进化,也讲述了环境对于天性塑造的重要性,重点表达了强者生存的观念。

其实真正要论深层含义,完全可以从两方面解读,一方面是原本温和的狗在各种环境的刺激下返祖具备了狼性,这是必须的,应该的,强调的是一种合理合规的必然。不然你无法生存,只能靠在不断挣扎求存的过程中获得生命的意义与力量。另一方面,则是经历过文明的洗礼和熏陶是否在不公平、不尊重的环境下又回到了愚昧和野蛮呢?这同样说的是人类世界。

可能前者是作者要表达的,后者是读者要反思的。

书中,比较令人感动的是约翰·桑顿对巴克的解救让巴克在漫长的流浪旅途中重新感受到了温暖,也重新拥有了对于人类的类似母性般的依恋,这里用了很多的细节描写,然而约翰·桑顿的遇害彻底打碎了巴克对于文明和人类社会的最后留恋,最终毅然决然走向了狼群和荒野,回归到了自然,也回归到了原始和野蛮。

巴克一头冲进营地,见约翰·桑顿正在吃饭,心中顿时升起一股爱意,情不自禁地扑到了桑顿身上,把他掀翻在地,抓挠他,舔他的脸,咬他的手——用桑顿的话说,这是“傻劲儿上来了”。

另外一个值得注意的细节,就是巴克在旅途过程中曾产生过对其他雪橇狗的“人道主义情怀”(虽然后来被狼性蚕食的消磨殆尽),它在面对“战友”的相继死去怀有着浓浓的伤感和悲天悯人,这和在《战马》这部电影中,作为主人公的马“乔伊”主动代替其他战马去拉武器如出一辙。乔伊在斯皮尔伯格这部电影中也是由一匹无忧无虑的农场马最终被迫成为了一匹战马。


其实要说起来,真正看过的主题为动物的小说,除了这篇最喜欢的就是雨魔的《驭兽斋》了,虽然后者归属玄幻一类。

B.《德布兹的梦想》

这篇和前后两篇风格完全迥异,不是自然风光,而是社会题材,写了工会组织的总罢工对美国工业社会造成的毁灭性影响。文章描述的耸人听闻,惊心动魄,惨绝人寰,处处充斥着社会不安定下的抢劫、杀人、枪击等等。

作者这里以资本家的视角经历和旁观了整个罢工过程及对自己的生活和对社会的影响。总体上来说,作者的态度是基本中立但是不支持暴力式的罢工。

现实情况中,美国历史上的罢工数不胜数,从十八世纪一直持续到二十世纪,尤其以十九世纪80年代、90年代颇为频繁。这与当时资本家夺取高额利润、工人阶级争取权力和美国当时的经济状况等因素息息相关。

本人对美国历史不太了解,但是从本文叙述的情况结合杰克·伦敦的出生时间来看,文章所描绘的罢工阶段应该是处于1876年至1916年之间,因为文中有这么一句话“三十年前的一个劳工运动领袖叫德布兹的,就曾有过这么个梦想”。而事实上,德布兹出生于1855年,死于1926年。文中又写道“随着时间消逝,世事变迁,冈珀斯不复存在,美国劳工联合会也不复存在”,而冈珀斯是1850年至1924年。文中写道“在上届国会上你们扼杀了八小时工作法案”,可以推测本次的罢工应该是1886年美国劳联争取八小时工作日运动以后,大概的年份是1890年的大罢工时期。

以上就是本文的背景,想必在所有朝不保夕的生存利益驱使下,人性的泯灭和生命的延续是个亘古难解的命题,这,不分国家,也不分时代。

C.《铁道生涯》

杰克·伦敦的小说大都是源自他的真实生活,本篇小说集就是他随着失业者大军沿着铁路线一路扒车穿越北美大陆的流浪生活。

文中对于流浪者团体的描写较为细致和生动,对流浪过程中的风光和无拘无束的情感也刻画的入木三分,充分展示了多姿多彩的流浪生活——虽然这个生活中到处充斥着穷苦和饥饿。

正如文中所说:

流浪汉决不知道下一刻会发生什么事,所以,他总是活在此时此刻。他通过亲身体验,懂得刻意的追求往往无用,因而乐于随兴所至,陶醉在突发的机遇之中。

而流浪过程中的温馨时刻,或是房子的主人邀请的一两次就餐或是偶然惊鸿一瞥的风景,都显得那么弥足珍贵。

文中《被捕》、《监狱》两篇写的是在流浪过程中因为违反了当地关于流浪的法律而被捕入狱判决服刑三十天的事情。其中对于监狱规则和规矩的游刃有余的把握,读来十分现实。


-4-

最后,值得一提的是,杰克·伦敦对亚洲人并不友好,这在《铁道生涯》里的《铁道崽和初出茅庐的流浪汉》一篇文章中就可见一斑。从这点看,非常容易引起反感。

所以在研究杰克·伦敦其人其作品的时候,是要带着辩证的眼光去看的。纵观其一生,他的整个创作生涯是代表了当时美国动荡的社会的,折射出浓厚的现实色彩。我们可以选择需要的部分去欣赏,至于糟粕或倾向性明显的语言,摒弃掉。

我们不能因为不了解而爱他,也不能因为了解而恨他。

每一个作者都是时代的宠儿,很多时候,不是作者在表达,而是岁月在发声。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