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寿沟的启示
这几天的福州连日大雨。每当这样的雨天驾车出行,便不免担心内涝路段的行车安全问题,我开的车好歹还是一辆城市越野,底盘的高度对付一般的积水路段绰绰有余,但是对付一些积水严重路段,仍不免惴惴不安。
有人说:一个城市的景观亮化是这个城市的面子,为了这个面子,都不惜砸钱,所以哪个城市的晚上,你都会觉得很漂亮,到处都是灯火通明、流光溢彩。而一个城市的排水系统是这个城市的里子,很多城市建设都是只重视面子,不重视里子,结果一到下雨天,里子就兜不住,到处都是内涝。
城市内涝已经带来了深刻教训。暴雨导致的城市内涝在全国一半以上城市(2008—2010年统计,中国500多个城市中约有62%的城市)发生过,如何应对城市内涝,已经成为全国性的难题。
比如深圳,这个年轻的城市在30多年的时间里,陆续修建了13700多公里的下水道,但是,在2008年的一场暴雨面前,依旧不堪一击。2012年,北京遭遇近61 年来的最强降雨,暴雨及其衍生的溺水、触电、房屋倒塌、泥石流等共导致79 人死亡,190 万人受灾,经济损失近百亿元;2021年郑州城区洪灾致12人死亡,转移避险约10万人…
一旦内涝发生时,人们的出行和城市的交通便受到严重影响,当积水深度达到20厘米时,行人步行困难;积水超过30厘米时,则自行车、小汽车难以行驶;积水超过80厘米时,则交通完全瘫痪。由此可见,暴雨造成的内涝灾害严重影响正常的生活秩序,给城市管理带来巨大压力。
每次经历这样的雨天和看到此类消息,我便不由想起我的家乡赣州的福寿沟。
自古以来,因赣州的地理位置,其南接广东南岭,东临福建武夷山,西边为湖南罗霄山脉,一旦降雨,三个方向的雨水都会汇集流入赣州这块小小的盆地。因此,自古以来,防洪、排涝是赣州城的一大难题。
而这一难题在北宋熙宁年间得到了完美的解决。时任虔州知州的水利专家刘彝,他根据赣州城的地势,采用明沟和暗渠相结合,通过城墙下面的水窗,将废水分别排入章江、贡江。在前人成果的基础上,统筹采用通、集、运、滤、蓄、排6个字的科学设计、精心建造了福寿沟这一综合水利工程,历经千年,至今仍发挥着城市防洪排涝的作用。是全国乃至全世界现存年代最早并续用至今的古代城市下水道。
福寿沟遍布赣州城内的大街小巷,据同治《赣州府志》记载:“寿沟受北城之水,东南之水则由福沟而出”,福寿沟的总长度约12.6公里,其中寿沟约1公里,福沟约11.6公里。两沟因形似篆体的福寿二字而得名。
除遍布城内的沟渠外,城内还有三个大池塘和几十个小池塘也与沟渠相通,可根据雨量大小来进行调蓄防洪。城墙外修建了12个排水窗,有些类似我们现在的逆止阀,当外面的江水水位高于城内水位时,排水窗就会自动闭合,防止江水倒灌。而当外面的江水水位低于城内时,城内的水压就会高于外面而自动将水门顶开,向外排水,有效地解决了赣州古城的防洪排涝问题。
有了福寿沟的赣州,被人们形容成:“古城是浮在神龟的背上,水涨则神龟上浮,水降则神龟下落”,总不会遭受水患。其实这与我们现下推行的“海绵城市”有异曲同工之妙。人们称福寿沟为“赣州古城千年不老的秘密",其因势利导、遵循自然的设计理念及建造者“利民千秋”的精神被后世广为流传。它作为城市记忆的价值,已远远超过其实际使用价值。
所以,面对当今中国城市出现的雨后内涝问题,城市的规划建设者,应当冷静下来,发扬福寿沟建造者的工匠精神,因地制宜,找到致涝的原因,设法使用最节省和环保的方式,从源头上找到解决的办法。近年来政府倡导的海绵城市正在贯彻这一理念。
真心希望海绵城市早日遍及全国,让人们免去洪涝之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