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薪上万的人,在北京过着怎样的生活?

2019-06-03  本文已影响0人  人生精进林洛羽

这是我最近思考得比较多的一个话题。

上周末我和室友在看完电影后,去到一家看起来还不错的餐厅吃饭,这家餐厅很大,人也不少,我们拿着号等了许久才有座位。

在餐厅落座后我环顾四周,大部分都是拖家带口的人,点着满满一桌菜,好似在自家饭桌上一样。

这是一家以面食出名的餐厅,热情的服务员拿着菜单向我们走过来,我接过菜单看了看,小菜基本50元起,而一碗面的价格,是48元。

作为一个之前在澳门上学,在广东生活的人,我对高物价已经习以为常,我也完全了解,如果每餐都按照这样的消费标准,一个月光吃饭就能花掉大约3000块钱。

为了省钱我点了一份28元的小小面,室友怕我吃不饱,又加点了两份招牌菜,两人共计124元。

再加上当天其他的消费,我们一共支出330元。

这是我们最普通的一天,看着手里的账单我突然很想知道,那些在北京打拼的年轻人,真实生活到底都是什么样?

而在讲述北漂青年生存现状之前,我想先和大家分享我室友的故事。

在千千万万背井离乡的人里,她的经历,可以看作是一个群体的缩影。

我的室友是个很高很瘦的姑娘,来自甘肃张掖,今年26岁。

她和我一样,2013年进入大学,我们都读同一个专业——网络与新媒体,这个专业在当时非常新兴,全国只有几所学校开设,而我们,是最早吃螃蟹的一群人。

最早吃螃蟹有好处也有坏处,好处是我们可以凭借专业的力量接触到最前沿的互联网趋势,坏处是由于这个专业实在太新,虽然有着互联网的名头,很多课程内容的设置,其实都还处于传统新闻传播学的模式。

我的室友是个很有计算机才华的人,从高中开始就对编程代码很感兴趣,她怀着对互联网的期待选择了网络与新媒体专业,却在大一时就发现这个专业开设的课程根本不是自己想要的,目标明确的她也没有对现状抱怨沮丧,开始自学各种计算机语言。

寒来暑往,一转眼就到了大三找工作的时刻,她的本科院校在大西北,虽然专业学的是互联网,但说实话,很多人根本就没有接触真实网络环境的机会,和我当初毕业时的情况一样,他们班里大部分同学最后也都从事了和网络无关的行业。

只是她不一样,从高中到大学,几乎只对编程这一件事感兴趣,也为此付出了极大心血,当她知道北京有很多互联网机会的时候,二话不说一个人背着包从甘肃来到了北京。

她的第一份实习工作,是在中关村一家互联网公司做程序员,公司给她开的实习工资是7000+,这在16年是一个非常让人羡慕的数字。

从2016年到2019年,她在北京待了整整三年,其中跳过一次槽,目前在一家传统公司做开发,月薪14000,最大的梦想是能够做出让自己满意的产品,然后独立创业。

像我室友这样的人,在北京不计其数,她们带着对梦想的渴望背井离乡,在看不见故乡的城市里,永远步履匆匆地前行。

我和我的室友姑娘,从大一时就相识,到如今6年时间,看着她一点一点慢慢成长起来,有点像在观望另一个自己。

除了对梦想的渴望相通,我们对压力的感知也相通。

她已经26岁了,距离30岁大关只有4年,在程序员这个行业,如果30岁还没有做出成绩,基本上都会被后来者无情代替。

这只是个人层面的压力,如果还要考虑在30岁之前买房买车结婚生子的话,则更是一个恐怖的场景。

据大数据显示,在中国工作十年月薪没有过万的人比比皆是,我不知道这些人是怎么扛下生活和家庭压力的,我能真切看到的,是眼前这位月薪14000的姑娘每日每夜的焦虑。

说实话月薪14000已经不少了,但算上房租3500,饮食2500,交通300,通讯100,衣服化妆品2000,再加上和朋友聚餐出游的开支,基本上剩不了多少……

月月上万,月月见底,这几乎成了当代年轻人在北京生活的常态。

我问她,你觉得在北京生活苦逼吗?

她说很苦逼,如果再没有成绩,或许某一天,就真的回去了。

我又问她,那你觉得自己努力吗?

她说不知道,“我已经不想给自己制定目标了,因为很多事情根本没有办法预料,希望越大,失望就越大。”

那天晚上,我们两个就目标导向和兴趣导向哪个更有可能实现梦想这个话题聊到了快凌晨两点,依旧没有得出一个有效的结论。

生活就是这样,永远都充满了未知数和差异性,它就像一盒密封的巧克力,你不会知道下一颗长什么样,是什么味道。

我们能做的只有把每一天都过到极致,按照自己内心的选择向前尝试,这条路可能会很漫长,过程可能会很艰难,但总比在原地踏步的要好。

每个角落都有属于自己的故事,每个人也都有属于自己的路要走,不管他人月薪年薪几何,不管是不屑还是羡慕,只有自己拥有的才是最真实的。

在这座偌大的城市里,更多是单枪匹马的战斗,除了你,也没谁可以帮你下决定和过日子。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