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凉州三明4
段颎的行事风格与上述两位完全不同。他年少时好弓马,崇尚侠义,这点跟董卓有些相似。不过长大之后,还是爱好上了古学,行事更为成熟。被举孝廉后,做过一段时间的县丞,而后迁任东属国都尉,正式开始了军旅生涯。
段颎的作战风格凶悍,擅长歼灭战。他在任职东属国都尉时,辖区的防戍对象为北方的鲜卑。东汉末年,鲜卑势力已经逐渐崛起。对比各类史料,可以发现鲜卑的战斗力是高于南匈奴、乌桓、羌人等少数名族的,因为此时的鲜卑出了一位叫做檀石槐的人。在窦宪破北匈奴后,北匈奴向西方遁去。虽然此后仍对西域个别小国有一定影响力,但是威胁程度早已经不可同日而语。檀石槐年轻时便武勇有谋略,可以在内修缮法纪,明察秋毫,在外纵横捭阖,降伏各部。很快,匈奴退出漠北之后造成的权力真空迅速被鲜卑人填上了。檀石槐继承了匈奴在漠北的遗产,一度成为中原王朝的一个劲敌。而段颎的第一个对手便是此时的鲜卑人。在边境与鲜卑的作战中,段颎巧施妙计,引诱并歼灭鲜卑犯边部队,因战功升为议郎。鲜卑自此不敢妄动。
公元156年,泰山附近发生三万人级别的起义,司徒尹颂推举段颎为中郎将前往平反。段颎此役大获全胜,并且歼灭敌军人数超过万余,从此飞黄腾达。
在朝廷任职三年后,公元159年,大将军梁冀倒台,张奂作为梁冀同党受到牵连迫害(但不久后重新回西北带兵),而宦官势力迅速做大。段颎应该就是这一时间被调往了西北边境。在西北平叛的这些年,他与张奂的战略思路不同,也曾有过争执。段颎十分不屑怀柔政策,认为必须通过歼灭战来彻底解决西北的叛乱问题。段颎在西北一共待了11年,期间没睡过一场好觉,时时体谅士卒疾苦,并且经常亲自为伤员包扎,颇有吴起风范。士卒都愿意与他同生共死。段颎在西北共经历了一百八十场战斗,共斩敌三万八千六百多人,辎重无数,而己方阵亡共四百多人。不过这些战役与主线关系不大,所以被省略。不然的话,这些精彩的战役是非常值得讲的。
那个年代,凉州少数民族看待段颎的态度就跟现在新疆少数民族看待王震将军的态度是一样的。有一个事迹是这么说的。有一次,贾诩在凉州被羌人劫匪抓住了。贾诩灵机一动,对劫匪说:“我是段公的孙子,如果放我回去,我家人必当重谢。”而后劫匪果然将贾诩放回,而其他人都惨遭杀害。
公元168年,张奂立大功回朝受封,却因与宦官有隔阂而赋闲在家之后,同年段颎也在另一条战线取得大捷,然后于170年班师回朝接受封赏。张奂曾在段颎任职司隶校尉时期向他求饶,段颎见张奂言辞诚恳,并没有对其实施报复。
晚年的段颎为了保住自己的荣华富贵,与宦官一道,残害了很多的大学士。这一笔账,被瞧不起宦官的士族高官们默默得记下了。179年,司隶校尉阳球得势,在查处宦官王甫后,顺带把段颎作为同党一并处理了。段颎最终在狱中自杀。
田晏、夏育这两位是段颎的得力部将。而后此二人再加上臧旻,三人率军出征讨伐鲜卑,三路大军皆覆没,大败而归。而后被变为庶人。自此,通过西北战事而发达起来的将领仅剩董卓一人。
虽然陈寿在写《三国志》时并没有提及段颎和董卓的关系,但是裴松之援引《吴书》的记载,董卓可能受到过段颎的举荐,从而回到朝廷,进入了司徒袁隗府中,被征辟为副手。董卓在随张奂回京受封之后,曾在其他地方担任过要职,但是因为连坐而免官。从时间上来看,董卓复官时间可能发生在172年-177年这段时间。被免官后,董卓曾一度尝试通过贿赂张奂重新换取功名,但是张奂看不起董卓为人,于是拒绝了董卓。而后董卓可能通过贿赂搭上了段颎这条线。段颎此时位高权重,同时又与董卓是老乡,于是在段颎的引荐下,董卓进入了司徒袁隗的司徒公府中,从此成为了袁家的走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