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娃娃的教育与哲学
抓娃娃这个电影很多都是没有看懂,就在批判价值观有问题。大家好,暑假期间我没有跟老婆孩子去看这部电影,而是这两天爱奇艺上线了才在家看。不少观众觉得这是一部好的喜剧片,也有不少人说传递的教育价值观有问题。
很少有人说电影引发的一些更深度的思考,于是看完了之后我还是想说一点。
首先是关于影片被诟病的教育方法问题。其实影片用了讽刺的方式批判了父母过度包办孩子成长,创造楚门世界的问题,本身就是一种反讽。但大框架之外,很多细节甚至有一些值得借鉴的地方。
教育穷养对不对?核心不是富养还是穷养,而是父母本身的依赖我父母的也特别希望孩子经历我小时候所经历过的那些痛苦,让他能够理解我当时是怎么一路走过来的。电影当中,马继业小时候在别墅里面养尊处优都已经养成大胖墩儿了。所以沈腾扮演的父亲马志刚才让他回到自己小时候的生活当中进行穷养,这设置看似不真实,但你把自己带入一个真正有钱人的视角,多半这种东西是存在的。不说那种顶级家庭要让孩子去各个地方历练,普通家庭也希望他们去吃吃苦。我们小时候父母就不断地说当年他们过得多么多么不容易,也希望通过忆苦思甜让我们能够体会到。而我们这一代人在教育下一代的时候,有些苦不让他们去吃了很重要的原因是在我们成长环境当中感受到那种苦是无意义的,如果我们感受到某一种挫折确实成就了我们的现在那在有条件的情况下,我还是希望复刻这种痛苦的经历,让后代也在经历一次,因为这是我们的成长路径,相比于那些不把握没有把握的教育方式,这种成长路径还是可以传承的。
然后很多人说这部电影嘲笑穷人了,这个点是完全没看出来,顶多是一个暴发户想方设法要模拟出穷的感觉,还时不时露出马脚,因为可能尽甘来要真的在装回苦还是有点困难。相对来说沈腾和玛丽扮演的父母在孩子教育上参与陪伴确实还是这里面教育的高光时刻,甚至对我们的教育也是有启发,就是创造一些场景,给被教育体验感,同时自己在关键时刻参与陪伴给予鼓励的话。虽然影片用了夸张和讽刺的手法,但在现实当中,真正用心的父母不也是这么干的吗?真正问题是我们的陪伴,没有那么有质量,没有那么可持续所带来的问题。确实提升我们的认知不是在于我们花多少钱,但是用心陪伴创造场景,在教育当中本身就是很值得学习的理念。
最后所谓了解到自己路径被设计之后的创伤,感觉这完全是个伪命题,当一个教育过程,让人学会了耐受痛苦,然后再给他一个好环境,很难说,这是一种创伤创。电影当中马继业虽然得知真相后,经历了短暂的消化和接受规程,但最后说出我想走自己的那条路,甚至在跑步赛道上去捡瓶子,那完全是一个内心非常丰富而自信的状态。是不是一定要那样穷养不一定,但这个过程当中培养出他的抗挫折能力,坚韧性格和独立状态也是值得学习的,而且反而是条件没有那么顶级的家庭蛮值得学习的。我教育我们家孩子很多时候就让他独立去完成各种各样的项目,独立去面对他自己要去打交道的人,前段时间也让两个孩子第一次体验了收集废品去卖废品,最后赚到六块钱的感觉。有时候我们会在背后悄悄地助力,但整体还是推他们下场自己去干。有了那种独立担当的主动性,确实孩子会更加独立的做自己的选择,并且也会为自己选择的东西开心。而突然间发现自己家境好,到底会不会给人造成创伤?感觉这也是一个值得辩论的话题。我个人倾向于不会,甚至有一些被学习折腾抑郁的人,给他打打游戏父母再告诉他不用担心已经帮她准备好了,他的感觉反而会更自信。
所以教育层面价值观为什么有问题?感觉批判的声音是的出发点是某一些单一的教育评判价值而忽略了人性和亲子关系互动的多样可能性。
教育层面之外,电影算是不错的喜剧片,也许离深刻的经典还是有一定距离,但某一些瞬间还是触及了一些底层思考。
第一个瞬间就是马基叶在学校公开课上怀疑自己的经历是否真实,周围有一种神秘的力量在为自己做安排。这个瞬间不仅仅是真的意识到父母给自己安排了一个楚门的世界,其实这个认识过程,几乎上是我们所有人通过经历产生知识产生智慧,逐渐构建自己的终极观念的必经之路。这个世界有人为生计而活,有人为享乐而活,而当一个人开始怀疑自己周围世界所构成的大模型,开始向上寻求仰望星空,也就走向了哲学的起点打开了更高维度的门。虽然不一定他能得到一个确切的答案,但这个思维的转变级有意义。甚至对我们的父母即便他不像电影当中那样完全装扮另一个人格,小时候我们对他的认知和某一瞬间,当我们成熟了再去看看他们可能会完全不一样。也许他们确实把善良最美好的一面,他们最想假装的那一面展现给了儿女。而在某个瞬间,我们才真正理解了他们。
最后影院已经下架了,这篇也不算是影评,但至少在很多人说价值有问题的观念上想说出一点不同的看法。仅供参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