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我们谈起民国时,我们在说什么?

2017-12-28  本文已影响0人  依幻尘

第一次拿到《民国风度2》的时候,还在想,已经出《民国风度1》了,2能否超越1呢?看书有个习惯,喜欢先看封一、封四、勒口和序言,再去看书的核心内容。很欣慰,这一本丝毫不逊于上一本。这是一本寻找33位平凡而高贵灵魂的图书,它收录的33位先生,多数时代要晚于上一本里的主人翁,但其风骨却是一脉相承的。他们是这样一群人,他们的风骨、气质、胸襟、学识和精神值得我们致敬!

这个时代发展变化太快,很多人患上了焦虑症,丛玉华老师将之称为“上帝死了”的精神“空心病”。诚如丛老师所言,中产阶级们现在喜欢从马拉松的跑道上寻找自己的灵魂。且不说能否找到缺失已久的灵魂,但就这个近乎痛苦的运动过程,也算是一种缓解压力和焦虑的“欢愉”。在这里绝非是要批判长跑,只是想表达一个观点:时代变化了,人们的信仰和宗教也随之变化,想要寻找更多的东西。

民国是具体而微的时代,战争纷乱不断,新旧秩序激烈碰撞,这个时代成为中国思想最活跃的时期之一。但正是“乱世出英雄”,民国时代有很多伟人。民国短短的38年,这群人一生饱尝沧桑离乱,也曾厌弃悲观,待到一切尽失,反倒从此坚强,守住自己;这群人出淤泥而不染,处俗世而不乱,他们从未逃避;这群人有风骨、有学问,活出了“人”的样子。

我记得傅国涌先生曾说过,“向一个消失的传统致敬,绝不仅仅是怀旧,更多是寻找和回归。”很庆幸自己看到了这本书,在还没丢掉“自由灵魂”之前,它指引我去感应他们,鼓励我在人生的轨道上把握住属于自己的灵魂和信仰。

新闻的生命变得越来越短暂,报纸成了可有可无的非必需品,人们越来越倾向于碎片化汲取信息。微信里那些分分钟刷爆10万+的文章似乎更能引起人们的关注,和它们不同,这里的文章不是那种爆款文风。诚如封面文案所言“为先生立传,意在同行”,这里有的是一个个鲜活的生命,举手投足之间,只言片语都能昭示他们的格调、风范和品味。

叶嘉莹先生,是一位一生都与诗词“恋爱”的美丽女人。“叶先生站在那里,就是一首诗。”她是为诗歌而生的,一辈子都从事教育,她做了很多“清高”的诗人或学者都不愿意去做的事情。诗人席慕蓉和作家白先勇都是她的“粉丝”,他们都曾公开表达过对叶先生的喜爱崇拜之情。叶老师太受欢迎,无论在哪里授课都是爆满状态。令学生折服的并非是她的美貌,更是她的风度,还有那种一生都与诗词“恋爱”所散发出来的年轻气质。叶先生尽己所能,让年轻人认识到人生、感情心念之间曾有的那么多美好的东西。叶先生曾表示,诗歌是支撑她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这也是她能在命运多舛之后,仍能活的如此美丽如此优雅的一大原因。

这里还有历尽沧桑依旧从容的杨绛先生、徐雪寒先生、谢家麟先生……,有纯净人生纤尘不染的李小文先生、葛存壮先生、谷超豪先生……,有风骨铮铮舍我其谁的鲁迅先生、梁漱溟先生……,有专业操守极简之美的于是之先生、罗哲文先生……,有情至深处心怀家国的胡适之先生、梁思礼先生、杜润生先生……

书中有太多我们大家熟知的民国大家,当然也有些不为人所知的民国大师。但就是这样一批人,在民国那个时代,他们那样活着。每一个细微之处,都让我们在丰沛充盈的生命之树下感恩于他们的相遇。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