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手写 | 假如我有一个小孩
此话题的产生源于今早上和我家那位的讨论。
他每天都听着同事们关于孩子的话题,回来以后就和我分享。这两天说的是,现在流行击剑、打冰球之类所谓“高级”的运动——这些听上去就是有钱人玩的东西,可以在入学报名的时候把排名提前,增强竞争力。
他们在家里看冰球吗?我问。
好像不怎么看。他说。
不知道他们自己对冰球了解多少。我心里暗暗地想。听说一套冰球的器具服装配齐就要几万块呢。就为了让自己小孩与众不同赢在起跑线上?
一个同事说,给小孩尝试了十几项运动和音乐项目,一点没发现有什么天赋。小孩痛苦得不得了,不想学,可是自己又不甘心让一身武艺也没有的小朋友上赛场竞争。
唉,为人父母真的很辛苦。
明明清楚地知道,大多数人注定平庸。
可是望自己的孩子成龙成凤,至少,超越自己,这样的心愿总没有错。
一想到为人父母不用经过考试,就觉得真是太可怕了。
这句话每个人大概都听到过。我也十分赞同。
落回到现实中,考试的确难以实现,但难度等级低一点的准备功课,总该做吧?
养猪养牛,种花种菜,随便玩玩的就算了。如果是赖以为生的,哪个不要认真钻研?至少要对自己养的东西有所了解吧?
买个几十块的东西或许可以随意。若是几千几万的家电护肤,买之前不也在知乎小红书上找信息看经验吗?
然而对生养孩子这样一件投资巨大、一朝走错万劫不复的事情,却没多少人去做事前功课。
真是奇了怪了。
或者可以这么说,许多人的事前功课,仅仅限于那些比较好控制的、量化的内容,比方说身体上的,营养啊保健啊医疗啊之类,或者物质类的,奶瓶奶粉玩具衣服。
但这些知识要掌握没什么难,有多少钱买多贵的东西就好了。
最难的在于那些不可量化的部分,比如说,心理问题?怎么样去发掘天赋特长?怎么样去对待不同年龄阶段和不同性格的小孩才是好的?
这样的事前准备,说真的,我没见过几个人做。
然而这些,比之吃什么营养品穿什么衣服,重要得不是一星半点。
不做这些功课,当作业到来的时候,就会很辛苦。
想让小孩发展一个特长,可是不知道怎么去发展,只好市面上流行什么就尝试什么,结果累得要死。
星夜排队报补习班,斥巨资往家里塞一台钢琴逼着练。这样做除了标榜“我已经尽力了”以及增加和朋友圈的共同话题之外,还有什么好处?如果小孩并不爱弹琴的话。
为人父母,真的应该是一件辛苦的事。
假如我有一个小孩,我要每天保证有几个小时陪他玩。在草地上,或者出远门。
让他接触尽量多的事物和人。然后好好地观察他,看他最喜欢做什么。
有的孩子或许对地上的蚂蚁感兴趣,有的或许喜欢花和草。有的或许能够现场编个故事,有的回家以后能把见闻画在纸上。
我相信每个人都有兴趣——不一定是特长,但至少是愿意做多一点的事。那么父母需要做的只是,尽可能让他置身于尽量丰富多彩的环境,让他听从自己心里的召唤,去触碰那些他感兴趣的东西。
而不是给他一台钢琴,或者一只球。对他说,去练。
这之后是更辛苦的工作。你需要给予他饱满的注意力,看他喜欢什么,然后给他更多一点,或者做一些引导。
这可以看成是一个逐渐筛选的过程。发现孩子喜欢涂涂抹抹而对拍皮球没什么兴趣,那么就可以给他多买一些画笔和画册,带他看画展,和他一起画。
我想,这样慢慢慢慢地,孩子会逐渐清晰自己的兴趣。
我特别喜欢我的一个朋友。她的女儿从小就对恐龙着迷,画画的时候永远都画各式各样的恐龙。我的朋友从来也没有说,女孩子玩什么恐龙。相反,她在女儿画到深更半夜的时候,从不喊她早点睡觉。给她买乌龟仓鼠各种小动物,帮她养蝌蚪,给她买小小的显微镜观察虫卵。带她去恐龙展,去听古生物学的讲座,让她自己用图画和拼音作笔记。
小女孩尽情地做着和恐龙、和生物有关的事。甚至参加训练营,真正下地用小小的工具挖化石。脸上搞得灰尘仆仆的时候,她的妈妈高兴地给她拍照。
这一份兴趣能给她升学带来的好处,恐怕没多少。但是这一份兴趣能给她幼小的心灵带来多大的满足,而这一份满足又将如何完善她的品格,成为她以后的人生中如何重要的一部分,或者,这一段经历在遥远的几十年后,能成为一份怎样温暖的记忆,或者她将如何回忆起小时候她的母亲的样子。
想到这些,我就觉得十分美好。
做父母是辛苦的工作。
赚钱固然辛苦,奔波固然辛苦,可是却辛苦不过付出大量的注意力,以及不带偏见的尊重与支持。
开车一个小时把孩子送进舞蹈班、乐高班,然后自己坐在外面玩手机,等完事了再开车一个小时回家。这算什么辛苦呢?或者说,这样的辛苦,不值得呀。
自己花整整三个小时,陪孩子跳舞、玩乐高。看他是否从舞蹈中获得了快乐,看他拿乐高搭出了什么。然后基于自己的观察,想想接下来应该做什么,让他更开心,帮他玩得更好。这样或许更辛苦。然而这样的辛苦,值得。
问题是,有多少人,意识到这样的辛苦,并且在意识到之后,依然愿意承担。
那个感觉小孩没有天赋的同事,真的有细心观察留意吗。
如果想让孩子练冰球,那就在家里看比赛咯。或者和他一起玩,看他是否从冰球中得到了快乐。
父母的辛苦,其实还有一个重要部分,就是所谓的以身作则。
我为什么从小习惯看书,没事干的时候眼睛就找方块字看呢?那是因为从小我们家就是看不完的书和报纸。休息的时候我爸我妈都在看书看报,我以为全天下的人没事干了就是要看书的。更何况,从书里我得到了巨大的乐趣。
更有数不清的中外名人的故事,我就不摆事实讲道理了。
都说孩子是站在父母的肩膀往上走。
假如父母自己的生活都很贫瘠很单调很无趣,孩子能够接触到多样性的渠道也就很少。许多大人期盼的“天赋”,大概根本也没有透一口气的缝隙吧。
我家那位说起这些谈小孩的同事的时候,很不满意地说,还说小孩没有天赋。他们自己在工作上也是一团糟好伐!
所以假如我有一个小孩,我会更努力让自己过得好,活得有意思。每个小孩都是父母的翻版。看看你自己究竟踩出了一条怎样的路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