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36岁,人生半熟2

2021-01-29  本文已影响0人  cherry_1296

所谓教育,不过是做父母的一场永无止境的修行。我们自身的修为,是托举着孩子的那只手臂。

大事随心,跟着感觉走;小事理性,仰赖铁一般的纪律——以此总结村上春树的半生,我觉得很贴切。并且,越来越觉得这样一种人生态度,恐怕更适合像我这般资质平庸,却又想尽力将人生过出些色彩的人。

我们并不确定前面是不是想要的生活,但至少,要奋力跳出去看一看。

人生是一场长跑,大事全然理性,权衡计算,做了所有的“我应该”,代价常常是压抑了“我愿意”。

选择了一条喜欢的路,就要坚持以最好的姿态走下去。坚持这件事,从来就不是感性的。

那是忠于心中的标准、决不妥协的精神;是整个行业都在说够了、可以了的时候,仍不止步的坚定;是敬畏自己的专业,不屑于用机心、捷径博取浮名的真诚。(匠人精神)

不盲从,必然形单影只。追求心中至高的标准,必然会高处不胜寒。

小半生过去,最重要的是学会了,不沉溺光芒,而是品尝寂寞,不是庆贺得到,而是欢送失去。

逐渐相信,人必有所不为,然后可以有所为。

很多事虽然没有机缘亲自经历,但他人的生命启示,何尝不是我们前行的灯火?

人生若是一场自助餐,那么一入场时就要挑自己最爱的吃,若是等着留到最后,怕是已失了胃口。

我们大多数,所求太多,往往失望,不能让自己满意。所求太少,往往焦虑,因不能让别人满意。

应付得了生活的苟且,才能在人前活出一种毫不费力的清雅从容。

木心说:“为人之道,第一念,就是明白:人是要死的。生活是什么?生活是死前的一段过程。”

这就像祝勇对历史的描述:“历史没有先见之明,也不能选择捷径,在目的未明之前,一切都处于昏昧之中。”

看不到方向,就自己成为方向,看不到光明,就自己成为光明,这不是狂妄,而是担当。哪怕只是一灯如豆,至少也能给小蚁照个亮。

智慧从不是一件随年龄增长而增长的东西。

九十岁的修一说:“抱怨、批评在我们家是禁忌,所以我是以思考眼前的未来,和做快乐的事情,活到现在的。”

像巴菲特说的那样,列出二十件想做的事,再划出其中最想做的五件,剩下的那十五件,余生要拼尽全力去躲避它们。

一个足够清醒而积极努力的过程,本身就已是人生路上丰厚的回报。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