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简友广场

感觉的界限——读P.F.斯特劳森《论康德的<纯粹理性批判>》(六

2024-05-03  本文已影响0人  小洛与鞋带

三、超验的形而上学

4、上帝

按照一般的批判原则,理论知识必然被限制于经验的东西上,因此现象的非可感的根据之“内在构成”对于我们来说依然是不可知的。但是理性的理论应用的这种限制,这种对于非可感物的必然的不可知,对于“理性的纯粹实践应用的关心”来说,亦即对于道德的要求来说,转变了一个积极的优点。因为它意味着持这样一个基于道德的信仰并不存在理论上的障碍:本体根据提供了人类自由和神的全能的保障,尽管是以一种我们无法理解的方式。康德说:“让我们悬置知识,为信仰留出地盘。”

这部分最迷人的词汇是“好像”。康德说自然科学的目标是被用作认为,把世界的存在似乎要归因于外在于世界的“按智慧目的创造世界”的“至上理智”。这个被合适使用的观念不是知识断言,而是获得知识的助手。理论理性的真正目标是最大化我们自然的知识的系统统一性。我们必须把自然看作是如此构成的从而让自然适合这种目标的追求,然而我们的思想绝不能对我们在物理学理论中不断追求更大程度的系统统一性的努力强加任何限制。一旦有了外在于世界的一个至上的统摄的理智的思想,这两个要求都会被满足。有时康德所写的看似为,追求最大化自然的知识的系统统一性的目标,而且把所有的自然联系看作“好像是一个至上理性的安排一样,我们的理性只是这个理性的一个微弱的摹本”,这两者是一回事。如果如此的话,如果那些真诚地否认这种类似的科学家与那些承认上帝是比如“至上数学家”的理念的人,实在是一样的,那么我们就必须得出结论说:康德认为理性理念有调节性效用的主张实在是最低限度的主张。

哲学神学的假象源于人类几乎无法抗拒的冲动:通过假定存在着所有偶然存在物最终都要依赖的,而本身则不因致地依赖任何它物,因而根本不属于感性世界的某种东西,来寻找摆脱一个经验存在依赖另一个经验存在的无穷因致链的出路。一个这样的思想过程涉及将普遍的因致依赖原则的双重地误用于每个特定存在或事件,首先将这个原则用于“感性世界之外”,其次将其用于推出第一的或非因致的原因。

无论是先天的本体论证明,还是经验的论证,都不能建立神圣存在者的存在,“唯一可能的理性神学是建立在道德律上或从道德律寻找指引的。”而且我们也不能把经验的杂质引入到任何理想存在者的观念中,而道德神学可能会给我们去信仰它的根据。

在超验的形而上学中我们要忽略道德性关切和道德神学的可能性,专注于理论理性的关切。在此约束下可以看出康德的五个主要观念:

①科学解释中完备性和系统统一性的理想。

②经验地无条件的或非偶然的存在的概念。

③所有感性现象的先验的、非感性的根据之观念。

④统一的有神圣目的的理智和能力的理念。

⑤“绝对必然”存在的理念。

五个观念中存在或强或弱的联系,例如①和④就存在联系的微弱。将科学对系统统一性的追求当作如下这种思想的逻辑的充分条件并不能拯救这种情况,这种思想把自然秩序看作仿佛是由外在于世界的神圣理智规定的。这会是声称捍卫这个学说实际上却是在牺牲这个学说,当代一些神学家就采用这种方法,但都没能增加其主题的信誉。然而如果这一步骤被采纳并以之为对这个学说的阐明,那么我们排除进一步诉诸④不会失去任何东西。

如果我们单纯考虑认识论,抛却神学的考量,①完全可以被认定为自主的理想,②作为一个理念,如果还能应用于特定存在的话,它也仅仅有经验探索的推进或会赋予它的应用,对此我们并没有什么好的理由。

评价:5星

本文使用 文章同步助手 同步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