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恰如其分的自尊》:自尊心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一、自尊心的三大支柱是什么?
在网络上偶然看到了这样一段话,发人深省:“一个人没有尊严不能成事,一个民族没有尊严不能兴盛,一个国家没有尊严不能强大。只有当我们自己活得有尊严时,在这个世界上才有立足之地,才有自己的灵魂,才能被别人看得起。”
可见,自尊对一个人、一个民族,乃至一个国家有多重要,那自尊到底是什么呢?
自尊是人格最根本组成部分之一。这是一种非常隐蔽、难以捉摸的复杂现象,很难给出一个具体的定义。目前得到的最精炼的定义是一个少年提供的,自尊就是我们怎么看待自己的,是否喜欢我们眼中的自己。
在日常生活中,有很多语言来描述自尊——对自己有信心,对自己很笃定,为自己感到骄傲等等。实际上,自尊由三大“成分”构成:自信、自我观和自爱。三者适当组合才能让人拥有恰如其分的自尊。
自爱是最重要的成分。自尊意味着自我评判,自爱是完全无条件的。自爱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年幼时我们的家庭给予我们的爱以及情感的滋养。自爱是自尊的基石,也是我们内心深处最隐秘的一个部分。
自我观是指我们看待自己的目光,对自己优缺点的评估,无论是否有根据,这就是自尊的第二大支柱。一个人对于自我的评价往往来自于他的家庭环境,父母为他制定的发展目标。
没上过大学的父母希望孩子努力学习,考上名校。看似非常正确的目标,也是大多数父母对孩子的期望,但当忽视了孩子本身的意愿以及能力时,这样的期盼会伤害到孩子,会觉得自己没考上名校,是自己不行,自我评价极低。
自信是自尊的第三大支柱,人们往往将自尊和自信混为一谈,而自信主要是针对我们的行为而言。有自信的人,认为自己有能力做成某件事,相比于自爱、自我观的虚无缥缈,自信与否是可以通过人在面临挑战时采取的行动得到答案。
自信主要来自于我们接受的家庭教育模式和学校教育模式。自信要通过言传,更要通过身教,鼓励孩子接受失败而自己却无法做到,这是没有用的。
华罗庚中学毕业后,因交不起学费,辍学回到家乡。不久,又身染伤寒,留下了终身残疾,但这一切并没有将他打到,立誓要用健全的头脑,代替不健全的双腿。最终成为了世界著名的数学家,被列为芝加哥科学技术博物馆中当今世界88位数学伟人之一。
华罗庚在遇到困难和挫折时,自尊自信,能够奋发向上,自强不息,征服挫折和失败,在挫折与失败中获得成功。
二、自尊心三大支柱之间是什么关系?
自尊心的三大支柱是互相依存的,无法完全的区分开。
自爱就是无论遇到什么样的困难都尊重自己,听从自己内心的需要和欲望,这无疑会让人对自己有一种积极的评价 ,相信自己的能力,对未来有愿景,从而对自信产生积极的影响。
积极行动,对失败没有过度的担忧,也不过度害怕他人的评价。
然而有时候,这三种东西又彼此分离。一个消极自我观的人,只是有表面上的自信,一旦出现严重的阻碍,他的自尊心就会瓦解。看似相互分离,但实际上还是相互关联的。
消极自我观的人在遇到困难时,往往会觉得自己不够好、没有能力,从而不相信自己,不行动。他所拥有的自信是伪自信。
三、滋养自尊心的养分是什么?
自尊对一个人的工作和生活都有非常大的影响,那自尊心是一次塑造,永不改变的吗?
当然不是!自尊是我们人格当中不断变化的一部分,需要不断获得滋养。
每个人通过自己的各种活动主要想满足两个需求:
第一,感觉自己被人爱;第二,感觉自己有能力,无论在什么领域,我们都期待这双重需求的满足。这两大需求的满足也是滋养自尊不可缺少的养分。
心理学家武志红说:“爱的能力,是从被爱的感觉中获得的。”拥有爱的能力才能做到自爱。自爱又感觉到自己有能力做成某件事情时,我们的自尊心就可以得到滋养,不断的提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