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庭教育百问百答(十一)

2022-02-01  本文已影响0人  培筱垚_家庭教育

案例分析

孩子在做数学题时,

经常出现做错的题目,

回头再看一遍就能改正过来或者还有些题是之前错经家长引导做对了,

现在又出现做错的情况。

这时家长的反应模式应该是什么样?

模式一(笼统训导,带有情绪的评判和指责孩子)

妈妈:你怎么这么粗心,

这道题又错了,你不是已经会做了吗?(责备、评判、贴标签,笼统教)

孩子:我也不知道

妈妈:你仔细看题目了吗?

孩子:我看仔细了啊

妈妈:看仔细了怎么还会错,以后看仔细点。

孩子:嗯~

模式一中,妈妈的“仔细”

很笼统。

孩子和妈妈的“仔细”不是

同一个概念。

反复出现同类错误的根本原因是

妈妈没有帮助孩子找出粗心的点在哪里,

也没有强调过“仔细”具体指的是什么。

模式二:(引导找出粗心的点在哪里,怎样做到仔细,细化到具体点上)

妈妈:妈妈看到你在做题时,有两道错题,

你当时是怎么算出来的?(明确描述具体问题,引导孩子思考,而不是指责孩子粗心大意)

孩子:我把7当成1(帮助孩子找到犯错原因,让孩子引起改变)

妈妈:哦,那这两道题都跟这个原因有关系,

那下次我们要怎样能避免把7看成1呢?(引导孩子考虑以后碰到同样问题怎么避免)

孩子:我多看几遍

妈妈:很好,你觉得看几遍能不再容易看错呢?(引导孩子把提出的解决方案具体化)

孩子:3遍

妈妈:非常好,多看几遍,同时也可以把7和1圈出来,帮助你自己更一目了然区分(教会孩子总结,强化孩子提出的方案)

孩子:嗯,好的。

做了如上模式二的沟通后,再跟进看孩子的改善情况,有改善及时给与赞赏、鼓励。

改善情况不大,再跟孩子一起确认孩子是否清晰了粗心的问题点在哪里,

需要仔细做的具体方法有没有应用起来。

两种反应模式,

会直接导致沟通结果不一样。

父母在沟通中,切记!

不要情绪为上,急着给孩子评判和贴标签。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