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已来—但别指望它平均分布
凯文凯利在他的新书《必然》中,用了“形成、知化、流动、屏读、使用、共享、过滤、重混、互动、追踪、提问、开始”这十二个词,呈现给我们许多事情是我们当下已经发生,人工智能、大数据、云计算……所谓的未来已来,只是尚未流行,同时还呈现另外一种景象,那就是未来已来,但未来是分布不均匀的。
我不知道有多少人跟我一样,当年看到我爸买的第一款手机——波导黑白屏手机,都忍不住玩上好一阵子,还曾为自己买了一个诺基亚的彩屏手机而兴奋不已,但是转眼之间,智能机都早已大行其道,就连诺基亚也跌下神坛,现在的微信、支付宝、快手等各种App才是当今最热门的话题,但是我在身边也发现了一些不一样的景象。
感受最深的就是近些年,父母在移动互联网的浪潮里对我有了越来越多的依赖,去年的6月份,老妈的砖头机终于无法动弹了,我把自己在用的华为手机给她使用,刚开始,她还反复强调自己不需要智能机,也不会用,但是自从我教她用微信视频聊天时候,她总算对智能机不那么抵触了,反而开始学习如何使用了,但是,这些在我们看来习以为常的功能,抢红包、发朋友圈、扫码支付等等,在她眼里还是觉得不可思议,而且在她的周围还有很多连智能手机都不用的人。
这些观察,都不得不让我再次思考一个问题,未来真的来了吗,还是说已经来了,只是分布的太不均匀。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故事,发生在19世纪70年代后期,妇产科医生斯蒂芬·塔尼在繁忙工作之后,给自己放了个假,去巴黎动物园散步。看到了从小鸡孵化器中刚孵出的小鸡,在温暖适宜的环境中蹦蹦跳跳,他有了一个想法,聘用了动物园的家禽饲养员奥迪尔·马丁,两个人合作用小鸡孵化器的模式,制作出了给人类的婴儿恒温箱。
斯蒂芬做了统计,使用了他做的婴儿恒温箱之后,体重过轻的新生儿死亡率从66%降低为38%。每一个数字,都是一个人的生命。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婴儿恒温箱已经成为美国的每家医院的标配,让1950年到1998年,近50年间新生儿死亡率降低了75%。婴儿恒温箱等技术的广泛使用,已经提高了欧美国家的初生儿的存活率。但是在很多条件不好的发展中国家,比如利比亚和埃塞俄比亚,初生儿死亡率依然很高。其实,这些婴儿中大多数都是可以存活下来的。
即便到了2005年,就是印尼海啸发生后的第二年,一些国际救助组织捐给印尼一个城市八台婴儿恒温箱。2008年年末,也就是三年后,麻省理工学院的教授普赖斯蒂洛去访问这个城市时,发现这八台恒温箱全部出了故障,停止使用了。最关键问题是什么呢?由于当地的供电功率常常波动,电压不稳,湿度高等原因,导致坏了不会修。当地的工作人员看不懂恒温箱上的英文维修手册,只能任由婴儿死去。
虽然婴儿恒温箱这项发明早在十九世纪后半段都发明出来了,大大降低欧美国家的新生儿死亡率,但是即便到了2005年的印尼,一个多世纪过去了,仍然有很多人无法有效的享受这项技术带来的好处,虽然后面罗森提出使用汽车部件的创意来拼接新的育婴器,让维修难得大大降低,但这也已经是几年之后的事了,有时候,未来可能就在眼前,但很多人却无法享受。
前几天参加了一次线下的区块链私享会,听到很多人分享他在自己的圈子里面如何的被人误解,似乎只要跟区块链粘上边,都会让对方联想到传销、诈骗,而只有在这个圈子里才真正能说出自己的想法和思考,这些感触我也有过,而让我惴惴不安的不是这些,而是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未来是这样的分布不均。
或许你会说出无数的理由,比如说技术,社会环境、政治环境等等,但是我总以为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就是认知的不同,看到时代的浪潮,不在抱怨波涛滚滚的凶险,而能看到大海的本身就是资源,亲自去实践,在自己所处的小世界里优化一点点,而不是等着未来平均的降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