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写作无戒学堂:365天极限挑战日更营读书

日更14天:如何能像“吃饭、睡觉、玩手机!”那样写文章?

2018-12-12  本文已影响37人  芳爷爷来了

有网友做了征集,人类最能坚持的三件事分别是:吃饭、睡觉、玩手机!

我想说,这还需要坚持吗?我都能保持这个姿势一整天,而且毫无怨言。这简直是为我量身订造的。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我们能毫无悬念的做到“吃饭睡觉玩手机”,而且毫不费力?

因为习惯。

我们习惯了每天到点吃饭,到点睡觉,只要有空就拿起手机......已经习惯到不需要思考就能行动的程度。

那么写文呢?

作为写作者或者生活的记录者,你习惯每天写文了吗?哪怕每天只写几十个字,几百个字?

今天是我连续日更的第14天,整整2个星期了。要说已经形成写文的习惯吧,并没有,每天老想着出去玩。但是,不写吧,又觉得哪里不对劲。我觉得,这算是养成半个习惯吧。

我一直认为,一个人,如果持续做一件事,比如写作,总会有倦怠感的。持续写作期间要总结,复盘,不然,很快就会放弃,白忙一场。

所以,今天我就写写这段时间更文的收获和感悟吧。

都说2018年是知识付费的一年,我也是贡献者之一。毕竟也是真金白银的花钱买课了。

一开始,我写的文章自己都看不下去,完全的自嗨。不会找选题,也找不到定位,想到什么写什么,看到什么说什么,毫无质量可言。写出来的东西也不敢发给别人看。

买了写作课后,尝试着写了一段时间。那时只在简书上发,阅读量有时是个位数,十几二十是常态。慢慢的,阅读量增到了三四十,那时也开心,毕竟算是一种进步了。那个时候一周大概写三四篇吧,没有日更。

后来,因为身体原因,就停了一段时间没动笔写文章了。再往后,因为工作需求,再次开始动笔写文,学习公众号的一些相关知识,了解了更多的文字世界。慢慢的,自己捉摸配合写作课,找到了一点点写作的感觉。

期间,断断续续的又在网上买了一些写作课程,磕磕碰碰的写着,但是都没有坚持日更。撑死也就坚持了9天。

从连着9天到14天,我安慰自己在进步,至少现在还没厌倦。阅读量虽然还没有达到千位,但是读者给的评价比以前好。这也算是一种进步啊。

设定日更目标后,每天都要输出,这就逼着我要持续大量的看书。我分享一下这14天看过的书单

散文类

鲁迅:《雪》、《秋夜》、《风筝》、《墓碣文》、《影的告别》、《野草》序

胡兰成:《禅是一枝花》的第十九则“俱胝惟竖一指”

小说类

鲁迅:《奔月》

沈从文:《萧萧》、《边城》

汪曾祺:《黄油烙饼》、《受戒》、《安乐居》、《讲用》、《鸡毛》、《大淖记事》、《徙》

张爱玲:《金锁记》、《沉香屑——第一炉香》、《琉璃瓦》、《红玫瑰与白玫瑰》

阿城:《溜索》

林海音:《惠安馆记事》(《城南旧事》第一篇)

安房直子:《狐狸的窗户》

说实话,我看了不止这些,但是印象比较深的只有这些。印象深是因为动笔分享写过它们。这也印证了那句话:输出倒逼输入,输出才是最快的学习方法

这里,教你几个挑书的方法。

1.自己感兴趣的

优先看自己感兴趣的书,你会很快乐,真的。

2.别人推荐的书

书很多,多到你看不完,多到你完全没听过这本书。所以,你可以从别人推荐的书里再选优,优中选优,会帮你省去不少挑书时间。

3.书里的书

书里的书是指那些在书中出现的一些参考书或者推荐书。这些参考书或推荐书大多是经过作者的检验,有一定价值才会出现,你也可以去挑一下,淘宝就是这样淘来的。

当然了,看书不能只看情节内容,你还要以写作者的角度去学习。

书里的一些独特观点、比喻对比修辞手法、情节过渡技巧、开头结尾处理......这些,都是需要我们去学习的。

我看鲁迅的文章时,会学到一些对比、反讽、暗喻等技巧。比如在《雪》这篇文章时,就运用到南方和北方的不同雪景,通过对比得出所爱。

看沈从文和汪曾祺的小说,会让我的内心柔软,写出来的文章也比较细腻,充满了暖调。我永远也忘不了《边城》里,翠翠等傩送回来的情景。结尾里,“也许永远不回来,也许明天就回来”,如果换一下顺序,效果又大不一样了。

张爱玲的小说,充满都市小资气息。情人间的恩怨情仇、亲人间的尔虞我诈、熟人间的斤斤计较。充满了冷调和理性。

多读书,多学习,从模仿开始,再创新。有输入有输出,四舍五入,你就是半个大师了。

看了书,有了输出,不管写得好坏,你要把文章发出来。不发出来,你永远都不知道自己的水平,也不知道提升的方向。

别人的评价是一面镜子。当别人给出建议时,说明自己还有进步的空间。当别人表扬时,不管真心还是客气,我就当做赞美,说明写得不错,继续保持。

这个时代写文,适当保留一点阿Q精神还是需要的。

鲁迅说过:坚持一下,慢慢就习惯了。等你习惯的时候,下一个大师就是你了!

以上,共勉。

2018.12.12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