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漫简书电影院简书电影

【体育】画风即正义的乒乓

2017-05-08  本文已影响42人  神经影FUN

放学后人们已经走光,天黑的很难再看清球,没有灯,我和同伴还在挥拍,拉球,扣杀,直到等得焦急的家人找到学校来。课间十分钟跑到遥远的乒乓球场,顶着斜风用尽力量往对面扣。上课的时候神游课外,想着旋转的球要怎么接。打完球的自己都像是洗了一次澡,脸上的汗被风一吹,盐分结成晶,身体像是跑了十几公里一样,嗓子发痒忍不住咳嗽两声。

不得不承认,乒乓球应该是自己唯一热爱的一项体育运动。

所以,当动漫业最发达的日本创作了一部中国最强的,同时又是自己最喜欢的体育项目的动画的时候,这部《乒乓》便成了我必看的一部动画。十一集,每集二十多分钟,一口气看完,不免惊讶日本的动画已经进化到如此地步。

尽管汤浅政明监督的《乒乓》因极高的口碑几乎已经成为神作,国内还是有不少动漫粉难以接受它的画风。敷衍的线条,夸张扭曲的动作,拙劣丑陋的人物形象实在是有违日本动漫的主流审美。但是这种“奇葩”的画风正是我喜欢乒乓的重要原因。《乒乓》动画改编于于松本大洋的漫画原著。松本大洋本就不爱从众,他是那种如果做不到自身风格还不如干脆不画漫画的那类作者。所以他的漫画在市场中有很强的辨识度,在绘画风格上也更具独立性。不论笔触还是造型亦或是分镜、场景和氛围的展现,松本大洋都不会受到已有模式的束缚。他是少数对“漫画”二字有着自己最具初心并独立见解的漫画家。

动画《乒乓》的画风看上去比较接近绘画中的速写。但《乒乓》切实贯彻了“漫画”这一形式的最重要两点:简单和夸张。这样一来《乒乓》的画风便开始有趣了起来。首先《乒乓》脱离了当今日本主流动漫的审美体系,在人物动作、状态的描写上更趋向于“速写”上的真实性,因为如此,透过画面你的脑中会产生一层现实的投射,让动画产生了一种独特的真实感。但漫画终究不是速写,《乒乓》保留了手绘上的线条感,和风格上的真实轮廓,在笔触上则能简则简,甚至大简致拙,为夸张的运用留下了极大的空间。漫画的夸张手法在《乒乓》中几乎用到了极致。在乒乓对战的高潮时刻,往往场景、人物甚至笔触线条都会发生异变,在视觉表达上更接近抽象的心理层面。

同时,画风也影响了叙事,真实性的增强对于人物的塑造和故事的讲诉提高了要求。动画中没有单纯的正派反派,每个人物都有自己的中心故事。热爱乒乓的星野裕,重视友情的月本诚,肩负重担的风间,命运坎坷的孔文革,才能困局的佐久间学。而《乒乓》的叙事并没有因动画的篇幅受到限制。在内容和形式上充分利用极为出色的漫画分镜的情况下,所有叙事导向都集中在了每个人物身上,甚至一个比赛失利的跑龙套人物在剧中也有持续的后文交待。

所有创作上的创新让短短的二十分钟构成的十一集作品引发出了多种角度的思考,并且产生了极大的信息量。很显然,《乒乓》与那些多年都没能够完结的动画剧集并不是同一类作品。就像严肃小说与网络爽文的区别一样,高级的文艺享受从来不存在于吸引范围广泛的浅显狗血中,而是存在于每个有心观者从作品本体中所得到的独有的深层感受。

工作的第二年,我看了这部《乒乓》,开始留意周围的乒乓球馆,发现已经好久没有打过乒乓球。小学,初中,高中,大学。虽然自己没有间断过乒乓,但是自己从来没参加过什么比赛。即便自认有些乒乓球的天分,在某一段时间,在周围的人里几乎没有对手,自己还是没有参加过比赛。我给自己找的借口是,乐趣为大,胜负无趣。实际上呢,乒乓球这项运动如果持续打下去,你会发现,这其实是一场心理上的战争。以我的心理素质,恐怕比赛的第一场结束后,就会看清自己的自以为是,灰头土脸地趁早远离乒乓。获胜的欲望并不会让你赢,输的恐惧更会击溃自己的底线。有不少乒乓球爱好者都在某种瓶颈中,在更强大的对手下自暴自弃,最后远离了乒乓。

这有点像一个有趣的悖论,一开始输的恐惧让你进步,赢的乐趣让你产生多巴胺,感觉良好的你以为自己天生便是个乒乓球手,渐渐地,对乒乓的敬畏消失了,然后输的恐惧感把自己打回原点,赢的技能也就到了失去的时候。

在一种视角下,可以说《乒乓》十一集的整个剧情讲的便是星野裕如何在心理崩溃的情况下再次回到乒乓球桌前,破除多巴胺给自己挖的坑,重新面对恐惧,再次进步,再次获胜的故事。对于乒乓球这项运动来说,一个人很难有第二个巅峰,赢得越大,胜得越完美,接下来自己的乒乓道路就越是难走。每个人的乒乓道路走到最后都是一场近似于困兽之斗的心理战争。

面对飞速旋转而来的乒乓球,瞬息之间,唯一能够让你赢的,不是赢的欲望,也不是输的恐惧,而是全情投入到乒乓中,玩他个痛快。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