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黎圣母院与活着的历史
昨晚,位于法国首都的标志性建筑巴黎圣母院突发大火,今天早上,这团“火”燃遍了网络,成为沸点新闻,高居各大网站的热点榜首。


提到巴黎圣母院,我的第一个反应就是,法国作家维多克·雨果的那部同名小说《巴黎圣母院》。该小说写得很浪漫,而在作家的笔下,这座典型的哥特式建筑也充满了诗情画意。
1831年,这部小说出版后,立刻引起轰动,法国人甚至号召捐款要重修巴黎圣母院。一座建筑因一部小说再度受到重视,不知是雨果的魅力大,还是法国人的运气好,使得人们经常能看到这座活着的历史。
历经八百年的风雨,巴黎圣母院也经历不断翻新重建的过程,但无论怎么摆弄,它始终都保持最初的风貌,换言之,它的魂一直都在,看着这座庄严的建筑,观者仿佛也能看到那些沧桑的历史……
这些历史,是法国人的历史,但也是人类的历史,美国人就因为没有什么历史,才被有历史的国家嘲笑,而且嘲笑的方式简单,只需伸出一个巴掌。
不管是文物、书籍还是建筑,这些历史的存在,可以让人类的文化得以延绵不息!人活着,不单是物质的,还有精神上的东西。但后者常被我们忽视。
说起活着的历史,我想起我们的万里长城和故宫。长城历经两千多年的风霜雪雨,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故宫的历史就没那么长,与巴黎圣母院存在的时间相比,差了一个美国。那也是世界文化遗产之一。
不过,故宫建筑群的场面却要大得多,气势宏伟,人进到里面立刻会感觉自己的渺小,逛一圈下来,要以天为单位,而假如去巴黎圣母院,用小时计就好了。
因为昨晚的那场火,特意搜了一下资料,巴黎圣母院的主要材料是石材,我本来以为问题不是很大,但图片新闻显示,大部分屋顶都被烧毁,连标志性的塔尖都倒已下来。

损毁的确很严重,虽然主体建筑保存下来了,但依然令人扼腕叹息!马克龙说要重建,恐怕不那么容易,计划呼吁全球募捐倒是相对可行一些,钱可以筹到,但想要历史重新活过来,焕发生机,难度就大得多了。
尽管如此,但我想,只要它的魂还在,重建这座哥特式的建筑无疑是不幸中的大幸!
由此带来一个启示,我们的故宫主材料是木材,而木材怕火,所有的木制结构的建筑都怕火,希望相关部门能引起一定的重视。那可是活着的历史,经不起火的折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