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十一.《恬淡为止》

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言以丧礼处之。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战胜,以丧礼处之。
《道德经》第三十一章,老子告诉我们,不以兵强天下。因为你打人家,人家也会打你,报复性是很强的。
老子说:
夫兵者,不祥之器,物或恶之,故有道者不处。
战争这件事情,是一种不吉祥的手段,其实万物都不喜欢战争,但是偏偏总有人喜欢发动战争。老子所讲的,都是根据事实而来的。因此他说“故有道者不处”,因此有道之士,他是不会依靠武力的。
君子居则贵左,用兵则贵右。
我们一般人以左为大,可战争的时候是右为大。它就在告诉我们,战争是非常之事,非常的手段,不可以常常为之,非不得已不可行之。
革命也是一样,如果常常革命,国家经常动乱,百姓也不得安宁。所以,老子说:
兵者不祥之器,非君子之器,不得已而用之,恬淡为上。
凡是打仗,都是不吉祥的事情,它不是君子应该常用的东西,只有不得已的时候才用之。
现在,国与国之间造成一种很凄惨的平衡,叫作恐怖平衡。天天吓唬来吓唬去,到处游行,到处演习。
那么,我们中国人能不能因为读了《道德经》,就整个变成从我做起呢?不可以。因为要等到中国再强大的时候,才能来化解,这也是我们的责任。时机不对,暂且按兵不动,以静待变,这才符合自然的规律。
“恬淡为上”,意思是说,对战争这种事情要淡然处之,不要去强调。不需要讲我们是不喜欢战争的,也不需要讲我们是爱好和平的,没有人会相信这些。“恬淡”,就是现在大家很喜欢说的“淡定”。
怎样才叫作淡然处之呢?老子说:
胜而不美,而美之者,是乐杀人。
胜利不是什么美好的事情,如果把胜利当作美好的事情大肆庆祝,就是在向大家宣扬很乐意杀人。杀的人越多,越感觉荣耀,就叫作“好杀”。好杀是人类一种很残酷的行为,不值得.
夫乐杀人者,则不可得志于天下矣。
凡是把战争当作是美好的事情,到处以杀人为乐的,不可能得志于天下,不可能实现治天下的意愿,更不能谈什么地球村这一类的事情。
老子说:
吉事尚左,凶事尚右。
我们一般的礼仪,凡是好事情,或者正常的情况,都崇尚左边,以左为大,以右为小。但是战争这种凶事,刚好是倒过来的,以右为大,以左为小,跟葬丧一样,这叫作异常的礼制。
偏将军居左,上将军居右。
如果是宰相的话,左宰相比较大,右宰相比较小。而将军就不一样了,左将军比较小,右将军比较大。所以说偏将军,其位置在左边;上将军的位置是在右边。老子的意思是在形式上告诉大家:兵者不祥之器也,少动为妙。从这些可以证明,中华民族的的确确是爱好和平的民族。
老子说:
言以丧礼处之。
这种事情应该当作丧事来处理。如果有机会参加丧事的最后祭典,大家就可以看到,左边是比较小的人物,右边反而是比较大的,跟正常的位置是颠倒过来的。
杀人之众,以悲哀泣之。
战争免不了要杀人,杀人的事情是不应该庆祝的,要用悲哀、哭泣来对待、处理。
第二次世界大战,我们胜利了,打败了日本,但是我们不太去重视胜利日。有人说,我们胜利了,应该让全世界都知道。
其实不做比较好,做了反而会让别人觉得好像我们中华民族是喜欢打仗的民族,是好胜的民族,这跟西方有什么不同呢?
战胜,以丧礼处之。
取得胜利了,要把战争当作丧礼来处置,表示以后不希望再发生这样的事。
老子处在当时的社会,对战争很厌恶,这种心情我们可以体会。就算几千年后的现在,我相信大多数人,也是不喜欢战争的。
所以,对于这篇讲战争的文字,我们应该好好地汲取教训,以战止战,而不是好战求胜。战胜,要用丧礼来处之,就是希望后代子孙汲取教训,不要再让这种不幸的战事发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