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笔

2018-04-13  本文已影响0人  笑西西

提起散文,可能想到朱自清的《背影》,想到朱自清的《荷塘月色》,想到那句对散文的评价“形散神不散”,这些仿佛条件反射般的存在,形成了我们对散文的认知。过去的我们只是被动积累的过程,无论谁,告诉我们什么我们就记什么:议论文就是叙事+抒情;赏析就是翻译+情感。。。。。。上过学校老师的散文美学,我想我们该学着去独立思考和判断,不需要在禁锢在已有模式里,我们不止要记忆,更要学会创作。那堂课上我收获到,散文创作最核心的应该是自由,行云流水中,记录下内心最纯粹的想法,眼睛最直接看到的事物,没有匠心巨造,只有自然天成。散文就是要散,你看到的是散文,那它就是散文,不需要一定得提炼出什么深刻的所谓内涵,才能说我看了那篇散文。只有散文,人们会说散文随笔,你听说过小说随笔吗?

散文随笔,我说它的核心是自由,不要曲解了我的意思。我们小时候写的日记,周记,仿佛流水账那种的东西,够散也够不着雕饰,可是它们不是散文。散文的自由是指情感的本真释放。创作来源于生活,所以文章不可避免的会有世俗的痕迹,自己的用词可能也会有些要很生活,我们要接受这些,不要一味的拒绝这些东西的存在,总想着让自己的情感表现脱俗,让自己的文字冷门一点。我们在规避这些的时候,会让自己的文章既没了生活的气息,也不再真实。创作的东西本来就是要给人看的,小学的日记明明是隐私,可哪一篇没有老师的批注呢?把自己的所见所感,所闻所悟,原原本本、明明白白的写出来,文章引起人的共鸣是好事,如果总是刻意的“不为他人而作”,想创作别人都看不懂的高超的文章,最后成了不为他人而作,也不会自己而作,不伦不类的东西了。我们做不到彻底的隐居,彻底的离世的,写作时不要受人为干扰,只需要考虑生活,考虑自己,把当下的心情表达出来就是。本来我对散文的理解总是模模糊糊却又呼之欲出的状态,直到上课看到一段文字,我想我心里的大概也是这样了——周作人论艺术与人生的关系时说:“总之艺术是独立的,却又原来是人性的,所以既不必使它隔离人生,又不必使它服侍人生,只任它成为浑然的人生的艺术便好了。‘为艺术派’以个人为艺术的工匠,‘为人生派’以艺术为人生的仆役;现在却又以个人为主人,表现情思而成为艺术,即为其生活之一部,初不为福利他人而作,而他人接触这艺术,得到一种共鸣与感兴,使其精神生活充实而丰富,又即以为实生活的基本:这是人生的艺术的要点,有独立的艺术美与无形的功利”。对!功利,这里我很喜欢这个词,文人以笔谋生不可耻,搞艺术的不是喝露水就能活的,就像90年代的左翼作家群战斗是艰苦的,生活也是困难的,多亏了鲁迅先生的名气,荫庇了一派作家群,萧红、萧军、叶紫等得以生存,得以坚持创作。收获功利并不可耻,为功利创作才不可原谅。

创作散文另一重要的方面是知识积累与严谨态度。每个走在文学道路上的人肚子里没有墨水是不行的,耐不住寂寞也是不行的。散文好像给人一种随随便便,一瞬间就能创作出来,下笔成章,其实不然,好的散文不是为了创作而寻找,而是活着活着发现了,发现的不是很特殊的东西,可能就是一个背影,一个烟灰缸,一段断壁残垣,这时,就要发挥个人的知识储备,看个人心境的高低了,商人和书生都看见秋天的落叶,前者可能只能说一句“秋天到了呀,看这满地的树叶子”,后者却可以说“秋来了,道路披上了黄金的战衣”,诗意的文字不是谁都能脱口而出的,需要日常不断的知识积累,文学氛围的熏陶。世上没有那么多天才,就像毕淑敏《温柔就是能够对抗世间所有的坚硬》中写到的“中国始终缺钱民间的笔者,百分之八十的,尤其是艺术家,作家都是家庭世袭的”。(不记得原话了,大概意思是这样)创作散文之所以要求严谨的态度,因为每一篇散文最好都是个人人生中某个不平凡的时刻,某个意义非凡阶段的感悟,散文给了我们一种不受束缚的文体,我们自然应该用它来记录有价值的东西。例如杨绛先生的《走在人生的边上》其首次坦诚自己对于命运、人生、生死、灵与肉、鬼与神等根本问题的思考;萧红的《欧罗巴旅馆》记录了自己挺着肚子被困旅馆的尴尬处境,她的《“列巴”和白盐》和《挂霜了他的上唇》真实的写出了他与萧军生活的窘迫。

散文很简单,又并不简单;没什么看头的东西,可能是你完全看不懂的创作;那些你随便提炼出来一堆内涵的散文,不过是商业的产物。如果你不想让别人知道自己发生了什么事,又想倾诉,那就写散文,单纯记录心情。。。。。。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