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知识的旁观者理论”(第六章P199-201)

2021-12-06  本文已影响0人  欧小丽

第一次知道“知识的旁观者理论”这个词语,简单的以为和“当局者迷旁观者清”有关系。其实非然也,那就来捋一捋这个词汇。

一、定义

杜威说主流哲学“遗赠给几代思想家的是不加质疑的原理,知识本质上只是对现实的注视和反映”。以什么“应置于观念行为之中”为基础。知识脱离我们的思维并不为之触动,不受我们“旁观”的影响。从认识论上来说,这一观点导向视心灵为镜子的概念,透过它我们能够在笛卡儿的正确情境下看到“在那儿”的实在而不与它相互作用。

我的初浅理解是:对所学知识是不加批判的一股脑的吸收,从一个脑袋传递到另一个脑袋即为传授知识。同时,知识是静止的,是对静止世界的描述和反映。

二、教育方面的定义

就教育而言,“知识的旁观者理论”导向用清晰而精确的术语确定先验的课程概念,以及教师将先验只是呈现并传递给学生的教学概念。

学生是先验知识的旁观者,是教师和课本所传递的信息的接受者,只在保持“不脱轨”这一狭隘的意义是行是积极的。

“知识的旁观者理论”有助于我们理解作为课程设计基础的泰罗的时间-动作研究,包括泰勒原理,在很大意义上,不仅仅来自科学效率观,而且更具有深刻的形而上学来源。

 从网上看来一段话:

旁观者知识观使“接受学习”成为可能,也使教学在强调学生的“主动性时只是落实为“主动接受”。 接受学习注定使学生处于被动的接受学习中。在接受学习中,教师原封不动地把现成的知识结论传递给学生。知识像一块砖、一个接力棒一样可以在师生之间传递,学生就像一个容器把传递过来的知识原样照收。至于学生在知识学习中所表现出来的个别差异以及每个学生对知识的不同理解和思考都可以忽略不计。教师教给学生的知识与学生获得的知识之间可以简单地划等号。

可以说我们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深受这个观点的支配,到现在已经有大部分的觉醒,但经受了“接受”学习后的老师再来当老师,仍然会深受它的影响。这样观点的老师认为:知识靠讲授和练习就可以获得。

而杜威提倡“从做中学”,他是极力反对旁观者知识观的。杜威认为,从做中学也就是“从活动中学”、“从经验中学”,它使得学校里知识的获得与生活过程中的活动联系了起来。儿童能从那些真正有教育意义和有兴趣的活动中进行学习,那就有助于儿童的生长和发展。

仍然需要借助别人的观点来细细理解:

与旁观者知识观对立的是“参与者知识观”。它始于对“先在本质”的拒绝。“先在本质”不被信任之后,“对话”、“互动”取而代之。参与者知识观为“研究性学习”作为一种普遍的学习方式提供了可能。在发现学习中,学生亲自发现各学科的知识结构,要成为一个发现者,像数学家那样思考数学,像历史学家那样思考史学,亲自发现结论和规律。这种发现学习正是看到了旁观者知识观的弊端,看到了接受学习对学生个体的忽略。

三、该理论“死亡”后

哲学和理论都在类别上脱离了生活中暂时的、不断进行的、实际的活动——后者受到前者的控制而低于前者。随着这一概念的“死亡”到来的是相对论和量子思想。在这些框架中,我们已成为现实的参与者,没有人是旁观者。而且,没有一个学科可以作为所有学习的基础,也没有特别的方法论——科学的或其他的方法论——可以涵盖所有学习。在后现代框架之中的课程不是一种包裹,它是一种过程——对话和转变的过程,以局部情境中特定的相互作用或交互作用为基础。

既然没有一种方法可以涵盖全部,那就说明所有的方法和知识都是在过程中长起来的,一种对话,一种互动,才有转变,这应该是当下教育最应该倡导的教育方式。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