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糊涂说(二十九)
原文:
欲取天下而为之,吾见其不得已。天下神器,不可为也。为者败之,执者失之。是以,圣人无为故无败,无执故无失。故物或行或随,或歔或吹,或强或羸,或挫或墮。是以圣人去甚,去奢,去泰。
糊涂说:
俗话常说“打江山容易治江山难”,这话的重点自然是在后面,以示治理天下需要谨慎的态度和时刻警醒的决心。那些想要夺取天下而用以满足一己私欲,想要恣意妄为的,在老子看来,终究是不会达成所愿的。为什么如此说呢?因为天下是神圣的,不可恣意妄为。天下,不仅仅是九州万方,更重要的是四海臣民。不仅是“死”的物质资源,更重要的是“活”的人。用现在的话说,应当“以人为本”。“水能载舟,亦能覆舟”,这个道理是我们今天所熟知的,先秦的时代,面对战争频发带来的动乱和生民的涂炭,老子提出这样的观点,无疑是极具有前瞻性的。
老子提出了明确的论断,恣意妄为的君主必然是要败亡的,越是把持天下越是容易失去它。这是对专制政治提出的强烈批判,这和当时追求霸道的大环境是极为不同的。在当时的统治阶层看来,“封略之内,何非君土;食土之毛,谁非君臣?”这或许是老子的治国思想不为当世所接受的原因,或者说它不符合当时统治阶级的需要,或者说他的思想实在太过于超前了。老子说,恣意妄为,极力把持,都是把天下当成了了一己之私物。但是历史的发展和国家的兴衰,不是以某个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后世无数的经验证明,人民才是决定性的力量。这也是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的结论,老子的思想,在很多方面是和现代哲学思想相通的。
圣人如何治国的呢?还是老子最核心的理论,“无为而治”。不去主观的干扰国家体制的正常运行,遵从人民的意志,这样就不会失败。不去凭一人之好恶而把持天下,这样就不会失去天下。
老子用几对矛盾体阐释了他主张“无为而治”的缘由。万事万物,有前进就有后退,有缓和就有急促,有刚强就有羸弱,有安稳就有坠落。所以,没有什么是绝对的,没有什么是一成不变的。换言之,想要永远把天下据为一己之私是不可能的。
圣人,即贤明的君主是怎么去做的呢?老子提出了三个方面的标准:做人做事不极端;生活避免骄奢淫逸;不过分地放纵自己,凡事适可而止。
一言以蔽之,在老子看来,治国之道,在其位者应当对天下、对人民时常怀有一颗敬畏之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