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间医者千千万,人间再无神医扁鹊
在春秋战国时期,有一位姓秦名越人的普通少年,住在勃海郡的郑县, 靠着替人打理一间小客馆谋生。
有天,馆里来了一个客人名叫长桑君。旁人都不觉得这人有何特别,唯独秦越人觉得他是个奇人,待他总是十分恭谨。长桑君也对少年另眼相看,认为他资质不凡。这样来去十来年,有一天长桑君偷偷地把秦越人叫到一边,说自己有一个秘方,想要相授与他,但千万不能告诉外人。秦越人承诺后,收了药方,老人突然就消失不见了。秦越人遵照药方,用草木上的露水服用,连吃了30天,果然像长桑君所说的,目力变得可隔墙观物。他帮人看病,可以直见五脏六腑里面的病症,很快就以诊脉厉害出了名。
秦越人离开家乡,从此游走四方,行医列国。他有时在齐,有时在赵。到赵国后,秦越人成了“扁鹊”,那本是一位上古神医的名字。
自古历史中厉害的人物出场都自带一定的BGM,扁鹊医术的造诣,来自哪里不做过多研究!
知人者智,自知者明
有一次扁鹊去见秦武王,武王把他的病情告诉了扁鹊,扁鹊建议及早医治,可是左右大臣提出异议:“君王的病在耳朵的前面,眼睛的下面,未必能治好,弄不好反而会使耳朵听不清,眼睛看不明。”
秦武王把这话告诉了扁鹊,扁鹊听了很生气,把治病的砭石一丢,说:“君王同懂医术的人商量治病,又同不懂医道的人一道讨论,干扰治疗,就凭这,可以了解到秦国的内政有多混乱,如此下去,君王随时都有亡国的危险。”
自古有云:隔行如隔山,可能我们在自己行业里是一位专家,如果带着自己的固有思想去思考一个自己浑然不知的领域,那可能会对别人造成一定的误区,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仁者医人,谦者为圣
在扁鹊的行医事迹里,最为人所知的,是他在虢国起死回生的故事。扁鹊路过虢国,正好听闻虢太子死去的消息,举国都在举行除邪去病的祭祀。他在王宫面前碰到一位喜好方术的中庶子,就向他打听究竟。中庶子告知,太子暴亡是因为血气运行失去规律、阴阳交错而不能疏泄造成内脏受伤而突然昏倒死去。扁鹊听他说太子亡故不到半日,并尚未收殓,就请他转告国君:我能使太子复活。中庶子闻言不敢相信,认为扁鹊是在胡说八道,他举出上古神医前跗的例子,说如果先生的医术能如此高明,那么太子就能再生了,否则不要说这种骗小孩子的话。
扁鹊仰天长叹,答道:我用的治疗方法,不用切脉、观色、听声和观察病人的体态神情就能说出病因何在。从疾病外在症状能推知内因,知道内因也可推知外在症状,我决断的方法很多,不是停留在一个角度看问题。如果你现在进去诊视太子,会听到他耳有鸣响,看到他鼻翼翕动,顺着两腿摸到阴部,那里应该也还是温暖的。
中庶子听后瞠目结舌,按照扁鹊所说的告知国君,然后请扁鹊入宫。扁鹊诊断太子为"尸蹶” 只是阳入袭阴而阻绝了脏气,所以让身体安静得好像死去了一样。他用针灸、药熨和汤剂的方法同时治疗,太子很快就苏醒和坐立,20天后便恢复如常了。天下人都认为扁鹊的医术可以死而复生,但扁鹊说:我不是能使死人复活啊,是他本来就活着,我做的只是让他恢复健康而已。
治未病,才为大医
扁鹊来到了蔡国,桓公知道他声望很大,便宴请扁鹊,他见到桓公以后说:“君王有病,就在肌肤之间,不治会加重的。”桓公不相信,还很不高兴。
10天后,扁鹊再去见他,说道:“大王的病已到了血脉,不治会加深的。”桓公仍不信,而且更加不悦了。
又过了10天,扁鹊又见到桓公时说,“病已到肠胃,不治会更重”,桓公十分生气,他并不喜欢别人说他有病。
10天又过去了,这次,扁鹊一见到桓公,就赶快避开了,桓公十分纳闷,就派人去问,扁鹊说:“病在肌肤之间时,可用熨药治愈;在血脉,可用针刺、砭石的方法达到治疗效果;在肠胃里时,借助酒的力量也能达到;可病到了骨髓,就归阎王管啦,现在大王的病已在骨髓,我无能为力了。”果然,5天后,桓公身患重病,忙派人去找扁鹊,而他已经走了。不久,桓公就这样死了。
魏文王曾求教于名医扁鹊:“你们家兄弟三人,都精于医术,谁是医术最好的呢?”扁鹊:“大哥最好,二哥差些,我是三人中最差的一个。”
魏王不解地说:“请你介绍的详细些。”
扁鹊解释说:“大哥治病,是在病情发作之前,那时候病人自己还不觉得有病,但大哥就下药铲除了病根,使他的医术难以被人认可,所以没有名气,只是在我们家中被推崇备至。我的二哥治病,是在病初起之时,症状尚不十分明显,病人也没有觉得痛苦,二哥就能药到病除,使乡里人都认为二哥只是治小病很灵。我治病,都是在病情十分严重之时,病人痛苦万分,病人家属心急如焚。此时,他们看到我在经脉上穿刺,用针放血,或在患处敷以毒药以毒攻毒,或动大手术直指病灶,使重病人病情得到缓解或很快治愈,所以我名闻天下。”魏王大悟。
六不治
神医扁鹊,有“六不治”原则:
一是依仗权势,骄横跋扈的人不治;
二是贪图钱财,不顾性命的人不治;
三是暴饮暴食,饮食无常的人不治;
四是病深不早求医的不治;
五是身体虚弱不能服药的不治;
六是相信巫术不相信医道的不治。
医生有着纯洁的心灵,高尚的情操;走进每一位患者总带着一份职业性的微笑;不求回报只求奉献成了她们心中的骄傲;黑夜的恐怖加上生物钟颠倒;超负荷的工作连着疲惫的心身,她们想着的还是患者的需要;面对许多渴求健康的目光,她们惯用鼓励的眼神传递力量,用有力的双手搀扶着患者越过心灵的沼泽地,带给她们摆脱病魔的勇气和一份生存的基本需要,用心理学知识抚慰心灵空寂的患者轻松地进入梦乡,用语言美学知识为患者补充疾病康复的健康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