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讲堂留影152

2024-02-16  本文已影响0人  饮酒扬波

2024-2-17 一百五十二课

古文经典交流学习群 郭老师

郭志强,1996年毕业于河南大学历史系 ,中学高级教师,曾任《中学政史地》编辑部主任。

7.3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语音整理
今天呢,我们开始继续共同学习《论语·述而篇》的第三章。子曰:“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
这一章从字面的含义来看难度并不大,就是孔子说,有的人不去培养自己的品德,不去研习自己的学问,见义而不去作为,有过而不能改正,这些都是我所担心的。
其中,“徙”就是接近、靠近的意思。听闻有道理的事情不能去靠近它,那我们就理解成见义不能为。
这一章它的难度在哪呢?就是孔子所担心的这四件事是给谁说的?是批评谁的?这个争论比较大。
第一种观点认为这是孔子在批评当时整个社会的。这种看法有点儿过激,因为孔子在传授《论语》的时候,他的出发点就是讲给上等人的。他提出的一些道义上的要求,都是针对君子的,也就是贵族统治者。而对于平民是没有要求的,对于奴隶当然就更谈不上道德上的要求。
第二种观点,认为这是孔子是在批评自己的学生。因为孔子对于学生道德的培养标准很明确,就是见贤思齐,见不贤而自省。孔子培养的学生,将来都是要去做官的,说好听一点的,都是要治国平天下的,所以要求他们有德,要有理想,要有抱负,还要有学问,也就是要有能力如何去治国安邦。
当然,作为一个治理国家的统治者,应该知道哪些是该做,哪些是不该做,要闻过则喜。
因为一个人的天性,就是很容易看到自己的长处,而不容易看到自己的短处。如果我们把这“四忧”理解成孔子在批评自己的学生,当然能说的通,这也是老师一个应尽的义务。
虽然前两种观点都能够解释的通,但是是不是符合孔子的原意呢?我觉得也未必。如果我们把本篇的第二章和这个第三章联系起来理解,似乎线索就比较清晰了。因为第二章孔子在说有三件事对自己来说是轻而易举的,而这一章又说有四件事是他比较担心的,所以我觉得这是孔子在反省自己,或者说他是在担心自己。
孔子也曾经说,“君子求诸己,小人求诸人”。也就是说,孔子很少对别人提出要求。在这里,我们把这一章就理解成孔子担心自己的“德之不修”,不能够认真的对待自身道德的修养;同时又担心自己“学之不讲”,不愿意去讲学,不愿意去传播知识;又担心自己“闻义不能徙”,获知的正确的事而不能够去做;又担心自己错了不能改。
孔子作为一个伟大的思想家、教育家,这四件事他也担心做不到吗?其实很正常,在生活中不善不能改尤其常见,因为改的难度在哪呢?就是不能认识到自己的错误,根本不知道自己哪些地方是不善的。一个真正知道自身问题的人,多少都会有点儿改变。最可怕的就是我们一直都生活在一种惯性之中,对自身存在的问题视而不见,听而不闻,习以为常,所以根本谈不上去改了。
所以我们把这一章呢,理解成孔子对自己的要求,或者是对自己的担心,应该是更接近于《论语》的本义。

〔按〕孔子的思想应是以天下大同为己任,而实操针对君子宣讲是行巧也。先教化上层,再自上而下化之。反之,以一己之力去教化普罗大众,事倍功半也。孔子不是不要求平民讲道德,绝对不是这回事。

李零讲解

此章似与上文相承。上一章是讲不值得担心的事,这一章是讲值得担心的事。

孔子担心的是,道德不修,学问不讲,好的不从,坏的不改,一共四条。

“闻义不能徙”,是听说应该做的事,必须做的事,在旁观望,根本不动窝,不朝那儿走。“徙”是趋赴之义。《颜渊》12.10有“徙义”一词,就是趋义的意思。

钱穆注解〔摘〕

学之不讲:学必讲而后明。或说:讲,习义。如读书习礼皆是讲,朋友讲习、讨论习行亦是讲。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