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联网万众创业:一场让万众青年迷失的狂欢盛宴
从2017年末至今,媒体报道的每个逝去的生命都会在公众中引发轩然大波。
深圳通信老员工的死引爆了大家对职场中年危机的恐慌与反思。最近,80后创业明星茅侃侃的离世也让我们惊觉,原来波澜壮阔的互联网创业其中,竟然也是暗流凶险、漩涡丛生。
互联网本来就是新生事物,最容易吸引年轻人的关注,而互联网创业更像是为刚刚大学毕业的年轻人量身打造。
在同学们心目中,互联网创业=门槛低+一定技术+无限机会,而他们自己无不是年轻、懂技术,又有一颗极度渴望逆袭的躁动的心。
现如今的社会早已不是二十年前那个白衣飘飘的年代,世俗的价值观无时无刻不在侵蚀校园。青年人还未出校园就已经在承受着巨大的压力,就业困难、贫富悬殊、阶层跨越、买房买车。
如果时代还能给他们一线翻身的希望,那大概就是互联网创业了。
当今中国互联网的七雄、五霸中的雷军、周鸿祎等,在学生时代被同一本书《硅谷之火》燃得几天不睡,改变世界的鸿鹄之志在他们心中发芽。
今天这些大佬们奋斗发家的励志故事,再加上国家层面的推波助澜,激发了无数怀揣梦想的年轻人奋不顾身地投入创业大潮。
然而中国有句老话,此一时,彼一时。当年成就无数人巨富梦想的互联网创业,如今行情如何?
01 不烧钱,不成活
互联网创业,说到底还是开店做生意。既然是生意,当然就要有本钱,有进货,有交易,有能支撑起业务运作的现金流。
然而对比那些传统的小本经营,互联网实在是太烧钱了。
首先,养活自己的公司要钱。
互联网的高科技行业,本身需要从业者有相当的教育程度、专业素养和智力水平。
大部分人作为员工,只知道自己月薪是1万,1万5,其实这只是扣除五险一金之后的余额。作为公司来说,还要多承担30%,甚至更多。
一个刚毕业的码农,月薪就要在1万以上,更别说资深的架构师。
相比于设备采购、水电、办许可证等开支,运营一个公司最大的成本在于房租和人工费。
而开发一个APP大概需要4个程序员,1个产品经理。
一个再小的互联网创业公司,每月的各项成本都在20万以上,不到半年,就要烧掉一百万!
互联网烧钱的另一方面,在于产品推广。
对于亿万用户来说,互联网真是福泽深远,不花一分钱,手机下载各种APP,就能享受生活的便利。
甚至有大佬像周鸿祎从理论上论证了互联网将人类带入免费时代。他说,互联网产品的用户是一亿级的,所以研发成本可以分摊到这亿万用户身上。一千万元分给一亿人,平均一人分到1毛钱,随着用户的增长,这个研发成本无限趋近于零!
听听,大佬之所以为大佬,就是会忽悠。
而在大众欢享免费盛宴的背后,是无数互联网商家为了推广,不得不疯狂且持续地烧钱。
当年滴滴VS快的,摩拜对ofo,谁不是卯足了劲投入重金?
宁可烧死自己,也不让对手赚钱,等把对手逼倒,自己独霸江湖,独占用户,将来自然财源广进。
这难道就是传说中的互联网思维?
大公司烧,小公司也烧,曾经红极一时的各类水果生鲜APP,一上线就给用户推出各种活动,还不都是企业在买单?
如果说传统小生意是游击队,一颗子弹消灭一个敌人,互联网创业就是海湾战争,飞机、导弹满天飞,一天消耗几十亿美金。
互联网创业的初衷很好,找到老百姓日常生活中的痛点,激发广大用户的潜在需求,通过互联网来提供服务、解决问题。但公司必须通过不断烧钱来维持市场占有率。
即便有强大的天使投资,也不可能同时为上千家创业公司输血。能够从A轮融资坚持到B轮的公司少之又少。
何况天使投资一定会给予创业者天使般的关爱吗?他们也是精明的商人,投资的条约里何尝不是暗藏杀机?
烧钱的战争02 情怀是假,实惠是真
前些年随着互联网的蓬勃发展,互联网思维一词也变得炙手可热,为人不谈互联网,阅历商业也枉然。
然而究竟什么是互联网思维,恐怕众说纷云。
大家只看到了BAT、小米等巨头的成功,然后草率地认为,那就是互联网思维。大多数创业者也东施效颦,以为只要先通过烧钱把用户圈起来,今后就可以慢慢变现。
可惜用户比起这些手握几百万资金的创业者,更加锱铢必较,哪里有羊毛就往哪里薅,撸完就走人。
之前滴滴、快的为了推广而狂烧十几亿,每一单不但给乘客补贴,还给司机返利。这般大气豪迈,只怕当年西晋的富豪石崇、王恺也要掩面羞走。
难道广大人民群众因此就爱上了滴滴快车,出门不用滴滴就不舒服?
显然没有。
后来的结局,滴滴吞并快的一统江湖,高额补贴也没了。现在大家出门,还是优先公交地铁,实在有事才打车。
滴滴毕竟是柳家人,家大业大,其他小APP就没那么幸运了。
前年有一阵,APP洗车开始盛行,可大家选择这些APP完全是因为有优惠活动。
等这些公司无力补贴,用户纷纷背叛。
不久之后,APP洗车倒闭风潮就开始迅速蔓延。
赚钱难03 强敌环伺,虎口夺食
如果说二十年前,中国还是互联网未开垦的处女地,但凡一家靠谱经营的公司都能跑马圈地,成为一方诸侯。那么今天,中国互联网已经进入后三国时代,魏蜀吴三足鼎立,任何一个心怀梦想的年轻人想要再成功逆袭,割据一方,已经相当困难了。
首先在抢占市场方面,初创公司与互联网巨头比烧钱,真是应验了毛主席的一句口头禅:叫花子与龙王比宝。
比烧钱,有谁比得过BAT?
当今中国互联网行业的格局已经越来越清晰,以BAT为首的巨头不但自己的产品居于垄断,还通过投资布局来掌控整个行业。
一个创业公司,如果不能屹立不倒,被巨头收购也是不错的归宿。然而这部分只占到整体的5%都不到,大多数创业公司,短则几个月,长则两三年就要偃旗息鼓。
除了体量的巨大差别,更要命的是,对于初创公司来说,尽管优秀的创意层出不穷,但由于国家缺乏相关的知识产权保护,这些好点子能被大公司轻易地模仿甚至抄袭。
中国互联网行业发展快二十年了,至今没有一家互联网企业在全球有强大的影响力,原因之一就是我们不尊重知识产权。你辛辛苦苦花钱搞研发,我等你成功了,直接抄袭,然后再稍作改进,效果比你原创的更好,而且价格还便宜一半。
当年米聊甫一诞生,大家还觉得新奇有趣时,马化腾大吃一惊,说:如果这样的产品不掌握在我们手里,腾讯就要被颠覆。于是他大笔一挥,给了张小龙30亿,改变中国互联网命运的伟大产品微信从此横空出世。
其实腾讯“模仿”的产品远不止微信这一款,马化腾本人也因此谤满天下。腾讯的战略就是如此,谁出头我就模仿谁,我有巨大的用户,我有社交生态圈,任何APP只要加上我的资源,就能天下无敌。
中国每一个新兴互联网公司,都在跟腾讯这样的巨头较量,对方可以轻松把你掐死在萌芽中,然后借你的创意继续发财。
天天虎口夺食的互联网公司,有多少可以撑下来呢?
互联网时代04 万众所向之时更需冷静
国家曾经号召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这是看准了互联网的东风吹遍神州。但现在看,大众创业演变到后来,成了创业大跃进。
创业是一件美好且艰难的事,其本身需要的技术含量非常高。而大众则是一个平均水平不高的群体,他们或因自身努力程度不够、年纪太轻、领悟能力不足等原因而没在人群中出头。
大量低水平创业者则带来行业内低水平的竞争,低水平的竞争难以推动行业前进,反倒是增加了行业的內耗。就好比一个行业涌入了大量的创业者带来了大量的资金,但因竞争激烈及水平不高,这笔钱大部分用在了重复建设上,比如大量被丢弃成为垃圾的共享单车。
创业显然只属于有实力、有想法的少数人。
市场上总是鼓噪的多,冷静的少。成功只属于少数人,你我也许是,但更大的可能,不是。
哪个年轻人没有冲动过,可一旦失败了,谁来兜底?创业失败意味着“自杀”,损失了时间和金钱,还损害健康,甚至要累及家人。
没有公平的竞争环境,没有健全的社会保障,一穷二白的年轻人有什么资源去市场大潮里冲浪冒险?
还是那个以创业闻名的互联网大佬周鸿祎,在对360新员工的讲话中,竟也鼓励大家创业。但不是现在立刻就去,而是要在企业中积累经验、技术和人脉,以创业者的心态对待每项工作。待到机时成熟,再去创业。
这才是成功企业家的老成持重之言。
政府提出全民创业,万众创新,虽然出发点是为了鼓励人们去创业创新,想发扬改革开放初期敢闯敢拼的精神。但今时不同往日,很多行业已经基本饱和,竞争很激烈,再去热血盲目的创新创业,成功的可能性更小了。
创业应该是那种在某个行业里积淀了一段时间,有自己独特的优势,拥有资源的人,想要更近一步,做出更大的成绩。
无数有志青年疯狂地崇拜外国的乔布斯,还有中国的雷布斯,其实只是对现实不满,向往财务和时间的自由。
不顾实际情况,仅凭着一腔豪情,和成功学的鸡血语录,就去盲目创业,最后变成了穷布斯。
世界上从来没有随随便便的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