声声慢•上下一心屋
【声声慢•上下一心屋】
小径难行,野草萋萋,无处能起芳尘。哪堪华屋空对,数道波粼 。雾锁朱门细雨,燕乱飞、蛛迹能寻。 舞莫住、宝琴清歌夜 ,上下一心。
画梁秀窗龙柱,纵初衷、惟愿风化清醇。若数豪门侠士,比孟尝君。不缺弹铗勇者,恨悠悠、漏买仁人。再回首、向阳花红旺,势利浮云。
这本来就是一个“画梁秀窗龙柱”式的围龙屋,占地面积一万多平米,共有一百多间房。如今则“小径难行”被淹没在兴宁无数的乡村围龙屋中,而且因为很多田地早已分至各家各户,乡道狭窄,车辆很难进入。
表哥开了锁,打开了大门,大惊“过年时才除了草,为何又长出来了!”看着“野草萋萋”的豪屋,不禁感叹“无处能起芳尘”。芳尘此处借指美女。是啊,以前的妻妾成群 ,侍女众多已再也难觅踪影。据表哥介绍,贴身细妹(侍女)在解放前便跟着主人去了香港,其他来不及走的亲戚便只好留了下来。
这座客家“华屋”名为上下一心,是典型的客家围, 呈太极圆型,其中包括前面半圆的月影即鱼塘,中间部分的晒谷坪和后面半圆的屋舍。昔日笙歌燕舞的华屋已经人去楼空,只有表哥常常从县城回来整理,有时他干脆就吃住在这里,重温儿时的回忆。
即便如此,这座民国时期修建的客家民居还是显得有点孤寂苍老,只能“空对”,门前池塘的“数道波粼 ”,或许那也就成为了岁月的见证,如上了年纪的人被岁月雕刻的皱纹一般。
看着“雾锁朱门细雨”,人迹罕见,唯有“燕乱飞”的老屋,还是“蛛迹能寻”。当时大伯公曾伟仁起这屋名为“上下一心”应该还是寄予了自己的生平志。
虽为一介商人,但他还是积极投身于教育事业,捐助和兴建了不少私塾和学校。按亲人们的介绍,就在此屋附近还有一座免费对外开办的私塾(已拆)。当时,只要你愿意,不管是不是曾姓子孙均可免费就读。他当时肯定心怀家乡“风化清醇”之愿。
亲人还讲述了一件事情,当家族的商号“广裕兴”和“广裕丰”在粤赣两地做得如火如荼时,也赢得了苏区红军的信任。他们开始将苏区的原料运出至国外市场,换回急需的商品和被国民党封锁的医药、枪支等禁品。
这样一来,一些门店便顺理成章变为红军的联络点。当时,发生有门店被国民党特务攻陷,但店员拒不出卖情报而被杀害的义勇之事,事后商行也对被害家属进行了妥当安置。据说,很多员工是因为曾家尤其是大伯公曾伟仁的人格魅力而投奔这家族商行的。
不禁让人想起战国时期喜欢网罗豪门侠士的孟尝君。可以不夸张地说,这位民族资本家曾伟仁能有为自己舍身的手下,确实有孟尝君之风。
可是,转念一想,大伯公之所以耗巨资在家乡建造如此劳民伤财的大屋,估计他本计划在这百来间的围龙大屋里颐养天年,落叶归根。可命运却开了一个天大的玩笑,最后,他只能在异乡终老。(于1949年初迁至香港,并于1972年逝于香港,享年85岁)。不禁让人感叹“势利(权势和财利)浮云”。
是啊,如果当时大伯公除了有像孟尝君的门客冯谖一样的“弹铗勇者”,伸手要吃要喝,要待遇的手下,还有像冯谖一样替主人免债务买回“仁义”的人才,那么,也许结局不一样,也许不再有这“上下一心”屋,却少了拖家带口的流浪之旅……
备注:
1、此词押中华新韵,按晁补之的《声声慢》(平韵)格式填词。
2、照片摄于广东省兴宁市刁坊镇。
3、以上的解读是在写诗时的所思所想。
4、以诗词言志,以诗词写史,记录生活的痕迹,见证蜕变的年代。
5、诗人华兹华斯有言:“我相信我的诗歌之使命便是安慰受苦者;使开心的人的更加快乐,好让白天的阳光更明媚;教导年幼者及各年龄层有仁爱之心的人学会真正地观察、思考和感受,让他们在行动和心灵上更有德性。这就是它们的职责,我相信在我们作古多年后,它们仍会忠实地完成这个使命。”——以此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