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来我们就是“孔乙己”
先从一句电影对白说起吧,记的有一部电影:开头是一个意气风发的年轻人开了一个新兴的公司,这个年轻人对一个融资公司的总裁高傲的说出了“这就是男人与男孩的区别”,之后就是这个公司经历了从万人追捧到股价一落千丈濒临破产的窘境,最后当年轻人不得不请求融资公司的总裁收购自己公司,总裁以几美分每股的价格收购他了的公司并将他赶出自己公司,另外说了一句话“这就是男人与男孩的区别”。
这个故事很明白的交代了总裁一开始就知道年轻人的公司是有价值的,但是他也知道在一系列资源的运作下,年轻人最后不得不将公司贱卖给他。“男孩与男人的区别”到底是什么?是“成熟”吗?是“学会接受”吗?是“适应社会”吗?设想一下,这部电影再拍续集,会不会是这个年轻人在二十年后已变成中年大叔,一边坐在办公桌后抽着雪茄,一边对另一个被收购理想的年轻人说“这就是男人与男孩的区别”。
历史总是一遍又一遍的重演,我们看到了什么,不是年轻人在经历磨难后成熟起来,变的更加适应这个社会走向了成功,而是“良知”的沦丧。曾几何时我们都是那个年轻人,我们信奉着“公平,公正,等价交易,童叟无欺”这些从纸面上看天经地义的原则,然而现实让我们一次又一次的头破血流。“男孩与男人的区别”就是实力的区别,“男人”掌握的资源,能够让“男孩”不得不把自己的公司以远低于价值的价格卖给“男人”。在这之后,碰的头破血流的“男孩”变的更加努力,更加适应社会,一步一步走向男人,然后继续弱肉强食,秉着凭实力说话的准则,继续贱买“男孩”手中有价值的东西,顺便教会“男孩”怎么能变成男人。
“男孩”让我想起了鲁迅笔下的“孔乙己”。孔乙己是那么的善良也是那么的“无用”,他尊重别人包括儿童和跑堂的伙计;他穷困潦倒却又从不赊账;他秉承自己的信仰一直以“长衫”视人。然而这些都没有为他赢来一丝一毫的尊重,反而都成了别人茶余饭后的笑料,包括刚刚吃了他“茴香豆”的孩童,笑的都是那么的快活!活了一把年纪的孔乙己,只知道“书本上的仁义道德”,却不知道这个社会只凭实力说话,他即不适应也不屈从,他的坚持,他的善良都成了全社会的笑料。当初年幼的我们恐怕也都贡献了一倆声嬉笑吧!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原来我们心里都住着一个“孔乙己”,我们都曾经那么的“善良”,那么的“不入流”,我们逐渐的“成熟”,逐渐的“学会适应”,可笑声离我们越来越远……幼时读鲁迅一头雾水,长大了读鲁迅泪流满面。
谨以此篇献给那些成功后又不忘“初衷”的朋友,为他们能够“富贵”不淫,“贫贱”不移,“威武”不屈点赞,他们才是真“男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