运营笔记每日分享数据科学家成长之路@产品

指标的应用和运营活动的量化

2016-08-02  本文已影响1432人  老树之见
指标应用和运营活动量化.jpg

“数据化运营”,提这个概念的人越来越多。以我个人的理解,“数据化运营”指的就是从对业务数据的认知中,抽象出运营策略,以数据追踪运营策略的执行过程,最终由数据来评价运营策略的执行效果
我们在运营当中所指的“数据”,是狭义的数据,其实就是各种各样的指标。

我觉得将“指标”这个词对应于英文的indicator,是比较准确的。它是一种指示器,是将某件事情量化而成的一串数字。
其实大家在工作中,都会有意无意地应用指标。能用就好,又何必去管它定义是什么呢?重要的是怎么用好它。
就运营而言,我觉得使用指标时,一定先区分清楚过程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

例子1:我们是一家电商,要做一次促销活动,目的是提升A产品的销售业绩。A产品页的流量、点击量、收藏量、购买数、客单价、销售额,哪些是过程型指标,哪些是结果型指标?流量、点击量、收藏量显然是过程型指标,销售额显然是结果型指标,那么购买数和客单价呢?他们其实是客户购买过程当中的指标,属于整个转化漏斗,那么首先,它们就是过程型指标;而“购买数×客单价=销售额”,它们其实也是结果型指标。

所以,过程型指标与结果型指标并不是割裂开的,关键在于你的运营目的。过程型指标一般需要高频的跟踪,根据指标的变化,及时做出调整;而结果型指标一般从活动目的中抽象而来,因此适用于运营活动的评价

一个指标的好坏,我们需要从信度效度两个方面去衡量。
所谓信度,指某指标衡量某事物的准确性、精确性和稳定性。所谓效度,指某指标所衡量获得的信息,确实是研究者所期望获得的信息

例子2:把指标比作一把尺子;刻度准确(1毫米就真的是1毫米,而不是1.2毫米),精确性高(能量到毫米,而不是衡量到分米或者厘米),结果稳定(反复测量的结果是一致的,而不是尺子一会儿长一会儿短),这三点都表现优秀,那么这就是一把好尺子,也就是一个信度高的指标。
例子3:尺子是用来衡量长度的;一把再好的尺子(信度很高),若我们的目的是衡量重量,那么尺子再好(信度再高),也不能满足我们的需求(效度不足);要衡量重量,我们得用秤(效度高)。

经过上面两个例子,你应该能明白,一个好指标应该怎么去构建了。除了信度和效度,好指标的特征还需要:计算简单快速、易理解、泛化性(不同运营活动都通用,可横向对比),可持续性(口径稳定,长期可用)等特征。

在许多业务场景中,我们需要盯住的指标不止一个。以我们目前的业务场景为例,衡量一个城市运营团队的综合实力,我们需要从运力规模、接单能力、客户评价、团队稳定性、配送成本等多角度出发,若每个角度都引申出1-2个指标,你将陷入混乱。
因此,多于多维度综合衡量,我们推荐使用综合指数。最常用的就是加权综合指数:
团队综合实力=运力规模×p1+接单能力×p2+客户评价×p3+团队稳定性×p4+配送成本×p5
需要注意的是,综合指数计算时,里面各个指标都先需要标准化,转化为统一单位的数字后,才可以进行加总。而p1-p5即权重,哪方面更重要,就给予更高的权重,p1至p5的和必须始终为1

针对目前我们的业务,我觉得大家需要关注的核心指标是:
接单率、单均成本、好评率和评价率
这些也是结果型指标。仅此而已,真的没有那么复杂。从这三个核心指标,结合两条维度的组合:
1.城市→网格→人/店
2.月→周→天→高峰→小时

足已帮助我们发现问题并定位问题。目前我们尤其关注午高峰的核心指标。数据积累也就能帮你到这里了,不要期待数据库告诉你一切,不可能的。
发现并定位问题后怎么办?调查、走访、问卷,各种方式你都可以用,找到问题的根源,然后,制定运营动作去解决问题。
当然,数据支持组会不断地产出研究成果,让大家更容易更准确地去制定运营策略并更好的执行。

在之前的篇幅中,我们将指标的相关知识进行了梳理,有了这个基础,我们可以开始讨论运营活动的量化了。

例子4:比如我们做某个活动,目的是提高午高峰的接单率,那接单率就是我们的核心结果指标;在评价时,我们根据运营动作的响应关系,将接单率拆为推单数和活跃运力数,我们所直接影响的是活跃运力数。若我们活动的目标群体是近1个月注册的活跃运力,那么活跃运力指标还需拆解一层,统计近1个月注册的活跃运力和非近1个月注册的活跃运力。

  其次,要从时间维度对结果型指标进行对比,也就是活动前后的对比。需要注意,活动前后的数据对比,一定要**跨满一个业务周期**,比如,我们的业务有明显的7天的周期波动,那么运营活动一定要跨满七天。同时采用均值的方式,对比**平均水平的变化**。这点大家尤其要重视!

例子5:承接例子4,活动开始后,我们至少要统计满7天的数据,才可以开始做评价。评价时,我们计算活动后7天的平均接单率,然后与活动前的7天平均接单率进行对比。如果条件允许,我建议取活动前的均值数据跨2个周期,也就是14天,但要保证在这14天中没有相似的活动在进行,且政策上没有大的变化。

  那么,活动前后对比数字差别达到多大,算是有区别而不是随机波动呢?粗略的估计方式是5%,即**活动前后的数据差别达到5%以上,才能说活动有显著的效果**。精细的方式需要拉长时间后,对活动前后两段数据做方差分析,这里不累述了。
  另外,对于结果型指标,其实并没有必要在活动期间天天追踪。真正重要的是,活动的跨度必须超过一个业务周期,在超过一个业务周期后,对结果型指标进行汇总,与活动前对比。
  最后补充一点,如果条件允许,建议在活动施行的时候,找一个**参照系**,横向对比活动的效果。这样能排除掉系统性的影响。比如,全国各地的接单率都在涨,在某地上了一个活动,发现接单率涨了,说是活动带来的效果,就很牵强了。**我们已经做了城市的分群,在同群组里面的城市,可以寻找规模相似的,最为参照系**。

例子6:比如我们唤起运力的活动,花了多少钱cost,唤起多少运力rider,这部分运力送掉多少单order,我们就需要计算cost/rider+平均每运力一天的补贴,cost/order+平均每单补贴。

  除了计算ROI,我们还需要关注在执行活动时,整个城市的成本情况,是否符合我们的宏观的预算限制。最好的情况是,活动执行的同时,整体成本并没有上升,或者在下降。即我们要把钱挪到该用的地方。

写了那么多字,实非我愿。但无奈要表达的东西太多,简单总结为以下几点:

  1. 指标的设计需要关注信度和效度
  2. 关注3-5个核心指标,结合地域和时间两个维度
  3. 运营活动的量化需分清过程型指标和结果型指标
  4. 运营效果的评价需要计算跨业务周期的均值,差别在5%以上才值得说道
  5. 一定要注意预算和投入产出比
  6. 活动要做好数据和经验的存档,做活动间效果的对比

文中提到的信息,希望能帮助大家在未来的运营工作中,思路更清晰,执行更高效,效果更显著!~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