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有人走的路4》| “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
如今这个时代,人们越来越没有耐心去全情投入地做事了,但凡有机会去简化行为,就不想再给自己添任何“思考”上的负担。
人们之所以会有草率的决定和行为,都是因为他们一直在草率地思考。人类因为拥有额叶,才拥有了成长空间,我们能够思考,是一件多么幸运的事情。然而,这个世界上有多少人一辈子都没有认真思考过?
心理学上有一种疾病叫作“消极性依赖人格失调。”具体行为体现在思想上的懒惰,也就是说这些患者不论发生何种情况,都在逃避思考。
《少有人走的路4:在焦虑的年代获得精神的成长》的作者派克医生有句话指点得特别精确,遇到问题时,我们会感到烦恼和焦虑,而深入思考则意味着我们需要长时间与问题接触,长时间忍受问题带来的烦恼和焦虑。
原本人们会选择逃避思考,正是因为他们想要逃避自己人生中出现的种种问题,面对问题会让他们感到内心极度痛苦,他们不愿承受内心的这份痛苦,才会选择视而不见。而思考则是将他们逃避成功的问题再次丢到他们面前,并强迫他们去关注问题,这对他们来说,似乎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同时,绝大多数人都会在遇到问题时竭尽所能地去逃避。并且大家都这么做了,这种做法似乎就变得相对安全了。实际上这只是一种假象罢了。
难道你把每个问题都逃避成功了,就等同于你拥有了一个完美的人生吗?或者你就认为自己足够完美了吗?那不过是你为自己在他人和世界面前营造的虚假自我而已。
试想如果人人都这样做,那还有什么是真实的呢?我们还能相信谁呢?或者说,还有谁、还有哪些事情是值得我们相信的呢?
所以,从思考的角度上看,敢于从自己的经历中发现真相,并且能够意识到自身存在的问题、还愿意主动选择去承受内心面对问题、独立思考、反省所带来的那份心灵上的折磨,才是成长的表现。
因此, 成长对每个人来说都是不容易的,也正因为这样,我们才说这是一条少有人走的路。
作者认为,当人们停止自我成长、主动学习时,也就是需要接受心理治疗的时刻了。拥有健康心理的人是自爱的,他们会用心感受自己眼前的经历。
并且如果在某段时间内他们遇到了一些棘手的问题,他们也一定会想办法去突破当下的瓶颈,不会一边任由事态朝着自己失控的方向去发展,一边怨天尤人;
但是心理不健康的患者会选择逃避承受思考带来的恐惧、焦虑与即将承担的后果,实际上他们的做法就是拒绝成长、拒绝通过努力来解决自己遇到的困难。
作者每天会花两个小时来进行思考,实际上自爱的人都会在一定的程度上谨慎对待自己身边发生的事件,不会浑浑噩噩地度日。
正是因为人们不够自爱,不知道怎么做才算是对自己的人生负责,才会出现草率的思考、懒得思考、逃避思考等状况。
在眼前的利益与长远的利益之间,许多人都会做出错误的选择,从而想尽办法去摆脱承受心灵上的折磨。
为什么这么说呢?一旦你遇到某些问题,解决问题带来的痛苦只是一少部分;
更大的折磨来自你思考问题的因果关系时,必然会带来一部分自我反思,而一旦启动反思程序,似乎就意味着过去的你不如自己想象中那么完美。
由此,便会给人们带来极大的内疚感和自责。也就是说,相比问题本身,面对过去不够完美的自己,才是让人痛苦的根源。
而只要我们的心灵能够持续成长,我们就不必一直纠缠在过去犯下的错误里自我惩罚。由此可见,拒绝成长才是让人越来越自由的根本原因。
实际上,如果完美真的存在,那么人也就不需要做出任何改变了,不是吗?当然,这也取决于我们如何理解完美这个词语。
对于这个词,我曾经在《练习的心态》中领悟到了另一种解释。那就是我们当前能够达到的能力范围内做得还不错,就可以称作是完美了。
如果你有观察植物生长过程的经历,你就会发现,一株植物从发芽、到长出第一片叶子、再到孕育出花苞、开出令人惊喜的花、最后再经历叶片泛黄、花朵凋谢等,这个过程都是自然而然的,每个阶段它们都有自己必须要经历的生长过程,它无法跳过任何一个阶段。那么我们可以说它在经历每个阶段时的状态都是完美的状态。
那么再回到我们的经历当中,你会发现我们对于事件思考的深入程度将决定我们做出什么样的决策与行为,而决策和行为又对应着与之匹配的结果,可能是令人愉悦的,也可能是令人沮丧的。
而我们能够全力以赴去应对的只有过程本身,也就是思考我们日常经历的一切,思考的方向和依据,决定着我们行为的正确性,但行为正确不代表结果一定是尽如人意的。
事实上,结果从来都不是强求来的。而是在正确的思考、决策、行为之下产生的与之对应的状态。这个状态不是单纯靠完美或瑕疵就能概括的。
有人说独处会让人越来越孤独,或是产生心理问题。但实际上,我们今天要面对的许多问题的确需要在大量的独处时间内进行思考和规划,否则很难得到真正意义上的成长。
事实上,人们无法解决的问题都是常常出现的同类问题,但是人们之所以对于这些问题束手无策,难道不是因为逃避的惯性让人一直试图用消极态度去应对自己身上反复发生的事件吗?
其实人们很难真正逃避那些自己一直在试图逃避的问题。我们每个人都需要去深入了解完整的自己。
完整意味着你整体的认知、对事件的理解、对他人的看法、对生命的认识,以及到目前为止,你所经历的一切。你不能只是把自己内心最深处的想法拿出来衡量完整的自己;也不能只是拿你在外人面前呈现的你自主决定展示出来的那部分形象来对完整的自己做出判断。
也就是说,对每个人来说都是如此,我们需要面对的是自己全部的经历、情绪、感受、思想、认知、行为、决策、意识等等。所有的关键词背后的因果关系都应该是完备的,而不是无暇的。
主观上,人们对于自己行为的解释,以及对自己的评价,都还有待验证,而不能作为绝对信任的依据。在本书接近结尾处引用了《理性的时代》中的一句话,“为了人类的幸福,一个人在思想上必须对自己保持忠诚,所谓不忠诚不在于相信或不相信,而在于口称相信自己实在不相信的东西。”
思考应该是一个在人的一生当中,一直在持续进行的行为,因为只有这样做,才能使自己的大脑保持足够的清醒,不至于对自我了解的部分都极其欠缺。
只有当你意识到自己的思想不是那么成熟,处理问题并没有那么游刃有余时,你才会被激发出主动弥补成长缺憾的动力,也可以理解成自我拓展、自我成长的自驱力。
换句话说,如果一个人的思想开始懒惰,不愿主动思考、或是遇到问题就逃避思考、反思的责任,那么他将错失成长的机会。
作者认为人的本性就是改变。我们天然的会为了满足自己的一些特定需求而选择自己要不要思考、要不要行动,要不要改变,以及如何调整自己的行为等。
所以当许多人试图想要维持现状时,也会想方设法把“改变”解释成魔咒,以保证自己周遭的世界可以一直不变。但事实是:时间是不会停下来的,我们每个人都生活在自己的小世界里,然而这个由所有人、生物、生态系统构成的整个世界一直都是在运行着的。
那么所以对于个体来说,相对的不变,也是要根据环境的变化而做出一些相对的调整的,怎么可以用绝对的不变去应对世界的瞬息万变呢?这不是很荒唐吗?
总之,我们能够应对这个瞬息万变的世界的法则就是:活在当下,充分体验此时此刻的经历——接着对自身的行为与决策做出反思、思考,以实现常态化的改变和成长。
今天的阅读分享就到这了,谢谢大家的阅读,也希望这篇笔记能够带给大家一些思考的动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