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心安以攘外
位于上海最繁华地段南京东路的步行街旁有一处破破烂烂的石库门。一户三代同堂的五口人,居住在面积仅12平米的房子里。半平方米不到的厨房、一平方米的违章卫生间,不足1.6米的加建阁楼。一年365天没有阳光照射。
这样的居住条件已经严重影响了这户人家的稳定:孙子没有学习的写字台,连睡觉的地方都不固定;爷爷有时就只能蜷缩在一口1米5的衣橱里;小夫妻俩在当年顶着压力缔结的婚姻,在今天的困境之下,显得摇摇欲坠;丈夫患病,眼看着就要丧失独立行走的能力了。
如何改善这家的基本生活?对我们来说,办法可能不是很多,但也不是没有。
轻描淡写的说说,可以都靠自己啊。年轻夫妻按揭,买一套不行?也可以少花现钱,那么好的地段,卖掉,再贴点钱,换个偏僻一点的小套房?最不伤筋动骨就是向所在地政府去闹,由政府出面改善一下底层百姓的住宿?不过,似乎所有的办法都离不开一件东西——钱。而这户弱势人家,所有的积蓄只有8万。
是不是有人要开始有异议了?我也不信!8万?哄谁啊?这户人家,除了小孩子还不能挣钱,另外四个大活人都在干什么?就是吃劳保,拿退休工资、病休工资,每年节省半万,几十年下来也应该有几十万了吧?难道都吃“三黄鸡”“大闸蟹”了?还是举家出国“血拼”去了?
与所有像我这样坐而论道却于事无补的“深井冰”截然不一样的是东方卫视。东方卫视有档节目,叫《梦想改造家》,是专门讲旧屋改造的。这档节目与央视的《交换空间》其貌相似,可内容大相径庭。
中央台的《交换空间》是在48小时里,为两户相同户型的人家,免费之外再各贴2万元进行改观装修的节目,是为人家锦上添花。
东方卫视的《梦想改造家》是为特定一户人家全方位居住功能脱胎换骨的改造。费用以户主出资为主,电视台适当贴补。改造时间不定,以正常为准。这是为人家雪中送炭。
现在,《梦想改造家》就要遭遇节目史上最小面积的房屋改造了。节目要完成一家四口舒适的居住环境,设计师王平仲可谓面临着前所未有的巨大挑战!
出生台北的王平仲在英国伦敦大学获建筑设计硕士,现在是上海平元建筑装饰设计工程有限公司的设计总监,是个帅呆了的最文艺最文学的“海龟”,极儒雅,对接下这次任务津津有味得“初生牛犊不怕虎”。他原以为,这次改造的难度之一,是在现有条件和目标希冀间的巨大反差;再有困难,就是根据规划,这次的改造费用要32万,而户主只有8万,中间相差太大。然后,就想不出还有什么大困难了。
谁知,设计师王平仲所遇到的最大的困难不是智慧和钱,而是来之户主的邻居。
按照常理,中国人原来是最讲究在族亲圈子里建立信任和互惠互利,不太信任没有血缘关系的外人。防范毗邻的外人甚于防寇,有时还要拳脚相见。我就听说有这样的两家共用厨房的邻居。一方在煤饼上洒石灰水做记号,一方在米缸的米上写字做记号。无非是彼此提防着。
但是,悠远的人口流动历史无法让人把生活圈限制在族亲间,搞好邻居关系就显得非常重要。“远亲不如近邻”,实在是退而求其次的无奈之举。
如果“近邻”就是族亲,那是再好没有的了。不过,那是理论上。现在石库门里最大困难,来自作为邻居的嫡亲“堂哥”理直气壮地人为干扰。早在一年前王平仲就领教了近邻“堂哥”的厉害。
需要改造的一个楼梯有邻居“堂哥”的一部分,想要改造,必须争得他的同意。王平仲以为,两家是亲戚,解决起来不费吹灰之力。谁知,这两户人家的关系却像敌人一样。“暖男”王平仲不得不花费一年的精力,多次修改设计图,保证在不影响亲戚“堂哥”利益的前提下改造房屋。结果还不行,必须拿出钱来摆平,才获得了亲戚“堂哥”的同意。
一处12平方的房子,王平仲的妙手让它成了有电梯的“别墅”,一家三代四口都如身置梦境。户主感激涕零,差一点要下跪。
面对这样的美好结局,我却想说,我久久无法从“堂哥”自私卑劣的嘴脸中解脱出来。你没有义务一定要帮助别人,但你没有权力要阻止别人帮助别人,特别是那个被帮助的是你的堂弟。相信所有看到过这档节目的,都会和我有一样的心情。那位“堂哥”极不友善的话里,好像非常不愿意与交谈者同步讲理。我们直觉到,“堂哥”活龙活现的那副“见不得别人好”的丑恶嘴脸,早就充斥在今天的人与人的关系中了。这位“堂哥”的所作所为,其实只用一句话就交待清楚了:我无法忍受隔壁改造后过好日子。
“堂哥”心里自有有雷打不动的道理:什么叫一视同仁,叫公平?凭什么同住上百年的石库门,有人为你改造,我就没有?凭什么你家里以后有两个卫生间,我们还要对付“马子”?你吃肉,我连汤都喝不上,这公平吗?凭什么侬个瘪三下趟变得像小开,我做堂哥的还是像个垃圾货?
如果只是个体的事例,我还不会那么不舒服。问题是现在的人际关系已经弥漫了这种无法容忍他人比自己好的畸形心态。话说大了,其实我们与周边的人都是在大概念上的邻居,如果现在连有亲戚关系的兄弟都那么畸形相处,就不能怪我们与周边的人没有理由的相互猜忌、仇视了。
不要慌忙否定获肯定我的说法。任何一个人,你扪心自问一下,你能举出几位能为你牺牲的朋友?你又能举出几位阻碍了你过好日子的对头?一定是后者大于前者。你再扪心自问一下,你能为几位朋友作无私的牺牲?估计人数不会上双位数。
我不敢想象,我们的每一个人,如果成了只是装在一个叫“国家”瓶子里的散沙,互相独立,互相掣肘,互相以为是对方侵占了原就不属于你的利益,还有什么比这更可怕的呢?它足以让我们人不像人,家不像家,国不像国。
今天,我们谈到美国、谈到日本,甚至菲律宾这样的穷得要讨饭的国家,总觉得他们无时不刻的要侵略我们,要灭亡我们。殊不知,是我们给他们壮的胆子,以为我们抱不成团。如果有一天,我们的国家有什么不幸,那么,我可以说灭了我们的是我们自己,是我们长此以往彼此戒备,彼此敌视,是我们自己心里“见不得别人好”的那份肮脏。
有一句话,现在说来好像还是讳莫如深,因为与中正先生有瓜葛,叫“攘外必先安内”。这实在不是中正先生原创,只是他引用了我们祖上一直鼓吹的一个治国方略理念。
这句话的出处,一般都以为是宋初的赵普在给宋太宗的折子中说的,“中国既安,群夷自服。是故夫欲攘外者,必先安内”,或者是明朝于谦在《急处粮运以实重边以保盛业疏》提到的:“臣等看议得,疆兵以足食为本,攘外以安内为先。”
其实,春秋齐桓公就有过一个口号“尊王攘夷”,意思是先“安内”以“尊王”,而后才能“攘外”。对这句口号,争议一直不断,关键是在“尊王”对否。但是,对“安内”与“攘外“先后,争议不大,因为两者还是有主次的。或者就如汉朝的张仲景在《伤寒论・太阳病上》说的,“甘草甘平,有安内攘外之能,”把两者并举。
从一个家,譬如南京东路步行街旁的石库门,推而广之到一个国,譬如中国,包括中间涵盖的一切人际交往的邻居、单位、民族、省市,要想不畏外侵,自强不息,“安内”是主要的。不靠讲什么道理,但求我们的内心,有一份平静,一份平和。
一直觉得,这次12平方陋室变成别墅,辛苦了一年的王平仲显然是争议最少,口碑最好的一位。那么,他得到了什么?如果我们的内心确实是平静和平和的,就不难赞许的说:王平仲只有付出,还有就是因为付出才带来的愉悦。如果内心不平,就会想出许多类似设计费、广告分成、名誉等枝枝蔓蔓的猜忌。
我相信王平仲的内心是很“安”的,所以能强大的“攘”了所有的“外”。换了我,做不到,我实在想叫黑社会先把邻居“堂哥”打一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