读书让生活美好读书写作交流读书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读《曾国藩传》有感

2018-09-26  本文已影响96人  小鹿故事集
曾国藩

渊源
曾国藩,初名子城,字伯涵,号涤生,宗圣曾子七十世孙。是中国近代政治家、战略家、理学家、文学家,湘军的创立者和统帅。

1

以前听说过曾国藩,但是没有细细了解。因为心系教育,所以在朋友的推荐下阅读过《曾国藩家书》。从书里能看到曾国藩的部分人生观、世界观,最吸引我的是曾国藩无论工作有多忙碌,身体有多不舒服,每天都有坚持写字、看书,坚持写家信。

想想现在的我们,以忙碌为由,与自己的梦想渐行渐远,与自己的亲朋好友越发疏远。面对曾国藩的执着,我很汗颜,人生除了吃饭睡觉,总有一件事是我们应该坚持的,总有一件事是我们不能放弃的......

因为钦佩曾国藩,所以近期阅读了《曾国藩传》,他的一生是奋斗的一生,是不平的一生,是光荣的一生。

以往一直觉得,像曾国藩这样的人物,应该是一帆风顺的,才能在那么重要的位置,才能有那么多成绩,才能得到那么多人心。可是,事实并不是那样。

2

曾国藩的那个年代只有私塾,虽然是在父亲的私塾读书,可是受到的确实最严厉的教育。无论是父亲还是爷爷,都希望他能出人头地。那个时候父母对七岁的小孩更多的是宠溺或者放任,别人早已进入梦乡时,他还在挑灯背诵那些难懂的《诗经》、《史记》;别人还躺在温暖的被窝酣睡时,他就早已被父亲揪起来背诵古文,如果背诵不上还会挨打。因为这,爷爷经常责骂父亲,可是曾国藩从来没有抱怨,所以在同龄人里,他最先能够背诵孔子、韩愈等大家的文章,他最先能够自己做诗,他写的八股文也是最深刻的。不论在家里眼里,还是在乡邻的心里,他第一次初考肯定就能中举。

尽管曾国藩是那样的出众,他的科举之路并非一帆风顺。道光六年春,曾国藩参加长沙府童子试,仅仅得了第七名。父亲曾麟书觉得孩子是可造之材,自己水平有限,孩子跟在自己的身边,会误了曾国藩,便把曾国藩送到远离家乡的唐氏家塾,一年后又回到本县的涟滨书院,经过名师指点,曾国藩学识大有进步。

道光十三年,曾国藩成为县学的生员;道光十四年,曾国藩进入长沙著名的岳麓书院学习,同年参加湖南乡试,考中举人。

在中举人后的当年十一月,曾国藩就起身赶往京城,然而就在第二年,第一次参加会试的他却名落孙山,好在这年赶上了皇太后的六十大寿,照例增加乡会试恩科一次,所以第二年还有一次考试的机会。由于从北京返回老家花销太大,曾国藩便留在了京城,等待第二年的恩科会考。在京城的这一年时间里,曾国藩的眼界渐渐宽广。他除了继续勤研经史外,又很快地沉醉于唐宋的诗词和古文。他觉得古文可以任意发挥见解,比起那拾古人余唾而又缚手缚足的八股文,实在更有生气,也更有意义。然而,在道光十六年的恩科会试中,曾国藩却又一次与落榜。

虽然再次落榜,曾国藩颇感失望,但想到自己才二十六岁,将来机会还很多,这只是一时挫折,将来机会还很多,曾国藩也就淡然处之了。回家后,接下来的两年里,曾国藩早起晚眠,足不出户,埋头苦读。

到了道光十八年,又是三年大比的日子,曾国藩再次抵达了京城。这次会试,曾国藩终于可以扬眉吐气了,他在中试的贡士中排第三十八名,接着在复试、殿试、朝考的成绩都很优异,被授予翰林院庶吉士。

我们不难看出,曾国藩人生前面的三十年都在为科举奋斗不息,他中进士留京师后十年七迁,连升十级,37岁任礼部侍郎,官至二品。

3

我记得小时候老师经常告诉我们,现在刻苦,今后人生才会辉煌。在众人眼里也同样如此,曾国藩的人生也一定是金光闪闪的,可是并非如此,他的一生是那样的委屈,是那样的波折。

咸丰二年正月,曾国藩署吏部左侍郎。6月,因母丧归家。这时太平天国运动已席卷半个中国,尽管清政府从全国各地调集大量八旗军、绿营官兵来对付太平军,可是这支腐朽的武装已不堪一战。清政府命令曾国藩和湖南巡抚张亮基办理团练,训练兵甲,抵抗起义。

在这之前曾国藩一直想用自己所学的东西能够帮助到大清的子民,他给皇帝写了很多信,志在改革,可是都被皇帝连连否决了,接受团练这个任务虽然是一个全新的领域,却是能够以最快最好的方式效忠大清皇帝、大清子民的一个方式,所以,他接下了这个任务,并为此付出了自己的下半生。

曾国藩在其家乡湖南一带,依靠师徒、亲戚、好友等复杂的人际关系,建立了一支地方团练,称为湘勇,并清廷上书征用了还只是都司的塔齐布。八月,曾国藩获准在衡州练兵,并派人赴广东购买西洋火炮,筹建水师。

在团练湘勇期间,他严肃军纪,开辟新的军队,他先后将5000人的湘勇分为塔、罗、王、李等十营,并将团练地点由长沙迁至湘潭,避免与长沙的绿营发生直接矛盾。

咸丰四年2月,曾国藩命褚汝航为水军统领,塔齐布为陆军先锋,率大小船舰240艘,水陆大军17000人,挥师东下。3月,岳州战事不利。4月,在靖港水战中又被太平军石祥贞部击败,曾国藩愤而投水自尽,幸被幕僚章寿麟所救。因战事不利,曾国藩得旨革职。七月二十五日,曾国藩重整水陆各军后,出师攻陷岳州,击杀太平军曾天养,并攻克城陵矶,因功赏三品顶戴。十月十四日取武昌、汉阳,因功赏二品顶戴,署湖北巡抚,赏戴花翎。因曾国藩努力推辞,而赏兵部侍郎衔。十二月二日,曾国藩攻陷田家镇,杀敌数万,焚舟五千,进围九江。曾国藩因调度有方,赏穿黄马褂。

直到同治三年正月,湘军才被彻底打败,同年八月,奏准裁撤湘军25000人。

在整个镇压太平军的过程中,曾国藩因攻战失败,万念俱灰,无颜面对大清王朝自杀两次;曾国藩带军作战十多年,回家看望家人没有超过五次;两个弟弟均战死在抗压运动中;他为大清朝鞠躬尽瘁,几度几天滴水不进。可是这样的一个忠臣,皇帝怕他的兵权太大,一直都没有提升他的职位,最后是胡实在看不下去了,上书皇帝。皇帝因为要依仗曾国藩,才被迫封为两江总督。

在后来的追剿捻军时,曾经是曾国藩的部下的李鸿章、左宗棠等人都与他平起平坐,甚至官居要位,曾国藩的职位一直都没有再往上提上半个位置,皇帝都是给予学士位置以示安慰。

4

曾国藩在清朝历史上是一个举足轻重的人物,为当时政治、经济、教育做出了非常大的贡献。虽然一再没有得到清朝皇帝的认可,虽然一直在被别人排挤甚至落井下石,从未真正放弃过大清王朝,从未对大清王朝有过不忠,就是这样的愚忠,让他一直在战争中坚持不懈,让他一直心系民众,让他愿意为国奉献自己的一生,年仅六十多岁,他因积劳成疾逝世。

望着外面的夜空,寂静而深邃,我们现在面对的不公,相比曾国藩来说只是九牛一毛。我们也应该像曾国藩那样,在落难时不忘学习,不忘攻读,也许能够让自己有更高的眼界,能够让我们能够找到人生的另一条出路。

人生没有一帆风顺,面对风雨,我们要像曾国藩一样善于忍耐,善于分析,善于总结,总有一天,经过我们的努力,我们能够像太阳一样冲破云层,照耀整个大地。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