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一灵独觉法
当做工夫时,宜绝念忘机,静心定神;提防动心起念,惟有一灵独耀,而归真返朴;此时便易入无为正定,山河大地。十方虚空,尽皆消殒,归于寂灭。在一灵独耀境中,不可动心思量,才涉思维,便成剩法。故宜念起即觉之,心动卸止之。心本虚灵不昧,于修静定工夫中,固须制其外驰;然不可入于昏沉寂灭;宜贯注全神,集中一点,并保其一灵惺惺之境,妄心欲动时,即伏之不动,妄心已动时,即制之不动。要去欲起时,即摄令不起,妄念已起时,即予觉破,令不续起。故古谓:「不怕念起,只怕觉迟。」「念起是病,不续是药。」念念觉破,便自可至无念矣。
无念便无心,无心便近道,且亦登堂入室矣。当一心散乱,幻与杂念纷起,生灭不停时,宜急用斩截法,截断诸心,打杀万缘。使心住心位,境住境位,心不外缘而内寂,境不内扰而外静。及至一尘不染、一念不生时,则自虚灵不昧,澄澄自知,虽寂寂而常惺惺,虽惺惺而常寂寂;一灵独耀,神光晔煜,而得大自在力。
正如郁山主所说在:「我有神珠一颗,久被尘劳关锁;一朝尘尽光生,照破山河万朵。」此即为一灵独耀说法也。修道而能至一灵独耀,便能「入色界不被色惑,入声界不被声惑,入香界不被香惑,入味界不被味惑,入触界不被触惑,入法界不被法惑。」(临济语)无入而不自得也。在此境界中,「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最易体认天理。彻识仁体,明心见性而与道合真。孔门「慎独」之功,亦即在求能保此一灵独耀之灵明也。孟子倡「良知」,阳明承之倡「致良知」,均系此一静极通神工夫。故日:「心至无心神自定,一灵独耀遍乾坤。」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泯外守中法
儒门以「执中」为心法,并以中庸之道为天下后世倡。老子以「守中」为心法,丹道门庭修炼更有「守中」与「守中黄」一诀法,心口相传。佛家亦倡「中道」,主舍空有二边而行中道,最后虽主「中亦不立」,即中亦应舍,然仍以得证中道为修证要妙。故亦可以说,守中为三家共法。
泯外守中之先,第一步须行「制外存中」法,制外所以令外不入内,守中所以令内不缘外。泯外则不用强制防治外尘之干扰,而外境自泯,外泯则内景之中体自见。天地有天地之中,宇宙有宇宙之中,人心有人心之中,理事有理事之中;得其中,固执而守之,守而勿失,便入道矣。
丹道派则须配合八卦五行以「规其中」,复以中为玄牡之门,乃天地之根;故以「中窍」为千古不传之「圣窍」与「道窍」。守之可应天地之中与宇宙之中,得到人心与天心合一、及人心与道心合一之境界,因之而神化万千也。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冥心守一法
仙经曰:「子欲长生,守一当明。」三家圣人教人,除以中为道体外,又复以一为道体。道本虚无。大而无外,小而无内;惟在此虚无中,有宇宙天地万物,若无「中」则上下左右,运行生息,俱无由立,亦无由维系而至于不坠不灭。虚无不可穷不可见,以一见之。仙经谓「守一存真,乃能通神」者在此。
老子曰:「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万物生于一,一生于道,故守一即可至于道。老子又曰:「天得一以清,地得一以宁,谷得一以盈,万物得一以生,王侯得一以为天下贞。」一者道之始生,而为万物之母,故老子又有「守母」之训,庄子有「我守其一、而处其和」之训。守一为得一之阶梯,乃入道之不二法门。冥心于一,合气于淡,则不二三,心不二三即定;行者于此,宜将牙关咬紧,死尽偷心,冥合于一,此为定心妙法。
孟子曰:「天下乌乎定?定于一。」俞真子曰:「人心乌乎定?定于一。」一心不动,一念不生,即自得定。惟心不冥极,杂念纷起,根尘不净,难得见一,一不可见,又乌乎守?乌乎定?一者道体,人与天地万物之共性,见一即见道,亦即佛家之见性工夫。心一冥极,则自「灵台一而不桎」(庄子语),而清虚澄澈;便即见一,亦即见性,迄乎见性,便即入道。迄与道合,一亦不立,性亦不立,而其极于无。宇宙天地万物人我,打成一片,而复归于浑沌无我之境界。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系心守窍法
守中守一,为无形无相无位之道法,此守窍法,则为有形有相有位之道法。夫人心好动,易向外驰放,难得片刻安住;欲其冥极,殊不易言,于此时便可用系心守窍法。系心守窍,亦即儒门之「收放心」工夫。当做工夫时,一觉此心已放,便应即予收回,系于窍中。初时,一住即放,一放即收;再收再放,再放再收;久久纯熟,自不驰放散乱,佛遗教经谓:「制心一处,无事莫办。」心念一动,制令不起,微嫌有强勉意。佛家修止,有「系缘止,制心止,体真止」三止法,均所以息妄想颠倒,归于一切处无心、无念、无欲、无为,而以得解脱也。
系心守窍,上丹田、中丹田、下丹田均可守,初步则均以守下丹田为通则。惟亦有初下手即教令守眉间,泥丸者,此亦名守黄庭法。亦有教守鼻柱、绦宫、气海、海底、命门者,尤以教守玄关法为最神秘。故古真谓:「道法三千六百门,人人各执一苗根,谁知些子玄关窍,不在三干六百门。」盖以「此窍非凡窍,乾坤共合成。」故不可指。工夫到时,方得见得知也。道家守窍法,均有口诀,有工程,有火侯,有符度,有证验,有境界;惟此则过来人自知,不足以为外人道也。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虚心实腹法
老子曰:「虚其心,实其腹。」壶子谓「心不虚则神死,腹不实则命危。」心不虚极,则不能空灵,亦不能清明在躬。心无一物则物泯,心无一念则念泯,心无一理则理泯,心无一事则事泯;如此则自一尘不染,万境诸寂,心法双泯,能所两忘:而入于无何有之乡矣!无论用空心空境法、存心存境法,或存心空境法、存境空心法,总以求此心之能虚极静笃,空灵神明为要妙。至于「腹」字,乃指丹田,五行之土,为人之命宝。
道家秘传有「积气实腹法」,有「聚气实腹法」,腹实即所谓「丹田有宝」也。丹田有宝后,尚有「采药」「过关」「服食」「温养「沐浴」「还丹」「神化」诸法,法各有诀。实腹者「坤」腹,虚心者「离」心;故有「实阴服食」与「取坎填离」之方;此亦为交合心肾、变换阴阳之诀法。故曰:心处神来合,腹实命不枯。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心息相依法
即做功夫时,心不易制服,亦不易系住,欲其息诸乱想杂念,入于静定境中,了不可得。于是而可采行此一工法,使心相依于息。相守于息。息行心行,息住心住,息运心运,息止心息。心息相合,则心息一体。玄门有住息法,止息法,住心法,止心法;乃呼吸控制、气脉控制、心理控制、精神控制之要道。迄乎万境皆寂,一念不生,人法两空,能所双泯时,使得见性入道,且自有「一阳来复后,天地尽皆春」之境界。
此法初入手时,可与「凡息」相依,进乎中乘,可与「胎息」相依,迄乎上乘,可与「真息」相依。真息乃先天息法,似有息而实无息,似无息而实有息,并使此息与天地之息合,而人心亦自与天地之心合矣。行此法切不可用心去依,而以「似在相依似不依,似不依时又似依」为诀窍。修行人,开始亦可由通行之「数息法」与「听息法」入门,久久纯熟,再求次第深入。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凝神寂照法
凝神寂照法则非在凝「凡神」,而在凝「元神」。凡神与元神之分,过来人皆可顿悟。寂照法初步可自寂照「凡窍」入手,久久不摇不动,即可产生元阳,激发真气。再上一乘,则可凝元神而寂照「玄元窍」(亦有以玄元窍为「玄关」者),此易入大定而生起「真火」,亦称「神火」。
(真火与凡火有别。丹家炼药。多误认凡火为用,大误。)此火能起死人而肉白骨;有回天之功。惟不知「止火」之诀者,则易走火入魔,甚至火炽焚身,使人丧身失命,故修行人,又须懂得「防危杜险」之法。古者,圣人虚其心而实其腹,凝其神而寂其照;并以此为得静定之要法。静极则生意盎然,定极则别有天地;此不可思议境界,与佛家之寂灭境界,大有迳庭。禅宗修四禅八定九次第定,可由之而明心见性;惟与丹道门庭之定法有别,道门此法之诀要,主在「凝神所以内定其心,寂照所以内回其机。」邵子谓「一念回机,即同本得。」
此诀主在有「回机」之妙用,不但可藉真阳与神火之生,可回其生机;且可藉「人天合发」兴「人神感应」之理,而回其天机,复其本体。正所谓「回机一蹴透三关,枯树逢春花满山」者是。凝神之功力,不可思议,古谓「精诚所至,金石为开。」正可为此一工法注脚。经曰:「祗灭动心,不灭照心。」寂照之要,在常照常寂,常寂常照;尤须体认──「凝以不拟而凝,照以无照而照」之妙义!否则差之毫厘,失以千里矣。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回光返照法
回光法乃做功夫时,宜收拾精神,依照太乙金华宗旨所示:「于万缘放下之时,惟用梵天∴字,以字中点存眉心,以左点存左目,右点存右目,则人两目神光,自得会眉心。眉心即天目,乃为三光会归出入之总户。」(按∴字即梵天伊字,谓日月天罡在人身。总户为丹书所谓日月合壁处。)收拾精神,乃所以使周身之精气神聚于一处;回光乃所以使天地阴阳之气无不凝,而日月天罡之光无不合。
故经曰:「专一回光,便是无上妙谛。回光既久,此光凝结,即成自然法身。」「光已凝结成法身,渐渐灵通欲动矣,此千古不传之秘也。」天地万物莫不有光,人身亦有光;心有心灵光,性有性灵光,脑有脑神光人佛家称头光),五官百骸,莫不有能,莫不有神,亦莫不有光;得其神则生,失其神则死;其于光也亦然。回光即所以外回宇宙之光,内回心性之光,外回自然所发之光,内回形体所潜之光,会于眉心,而住于泥丸;使内外之光,合而为一圆光。同时,并行返观之法。
返观之法,乃所以用观以养其神光也。天玄子谓:「玄门有「三回光法」「五返观法」,向极秘惜不传。盖「一念回光」,可直夺天地之机!专一返观,可即透造化之体。」惟均须于心境两空,一念不生时,方能修持有得,故亦为寂心正法。佛家天台宗主止观双修,有三止三观法,极为详密;禅宗主观心参究,密宗主观想持明,华严主法界澄衬;凡此均为观字法门工夫。诀法虽异,迄乎得道,则一也。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息心止念法
人之心无时不动,动则散乱,而万念纷飞,幻想交织,无时或静。动一分妄念,则损一分真气;多一分清静。即添一分元阳。欲得其本心,全其真阳,则须寂其心,死其心,使一心不动,万念俱止,心寂则念自止,念止则心自寂。心静为心,动则为念;念者,人。二心也。一心即正,正者,止于一也;二心即魔,魔者,其鬼如麻似粟也。
人之所最难降服者,即此魔心用事。即心为圣,即心为魔;即心是佛,即心是贼。经谓「心为贼王」,擒贼先擒王,修道先降魔:故丹书首重降心一诀,而佛祖亦以「加何降服其心」为教。禅宗「牧牛」之说,道家「牧马」之说,旨均在降服其心,便能自息而止于静也。古真谓「心死则神活,心活则神死。」即是为寂心法说教。寂心之法,一者寂其心体,二者寂其心机。心体寂则机自不生,心机寂则念自不起。
古真又谓「心杀境则僊,境杀心则凡。」此即是教人、心不为境转,心不为物迁,心不为欲动,心不为理驰;而能转境转物,寂欲寂理。佛家戒贪、瞋、痴者,以其足以害心也。故宜万尘扫尽,一物不留。空室道人智通曰:「尽道水能洗垢,谁知水亦是尘,直饶水垢顿除,到此亦须洗却。」这即是教人凡情与圣解俱宜舍却。柱杖应舍,法亦应舍,以至通体空无;以本来无一物也。人能寂心止念,则自可入于无思无虑、无忧无惧、无欲无为、无念无心之境地,此为三家入圣之要功。故曰:「心中无一物,乾坤自在闲。」
“入静”的十二个有效方法!(必收藏)存想谷神法
道家用功心地,有「存想」一法。存想与观不同,犹回光与回机之有别。心不可动,亦不可失;妄心不可有,照心不可无。欲心不可有,定心不可无。存想即所以存其本心也,恐人之放其本心而失之,或泯其本心而失之也。
孟子曰:「无失其赤子之心。」亦即说:本心不可失也。存想之法多端,其大要有「九存想法」,最上乘之诀,即为存想谷神法。此亦称存想黄庭法,存想泥丸法,存想昆仑法。其位在头脑九宫中之中央一宫,中虚而灵明,为元神所居之地;谷虚而其应无穷,能神而其用不竭;存想于斯,可大开慧悟,并能神化无极,而有意想不到之妙用。
庾信诗谓「虚无养谷神」,高义方清诫谓:「智虑赫赫尽,谷神绵绵存。」其言得之,盖此实乃以神养神法,而存想实亦即存神法也。一心存想不动,即能生神。惟切忌太过。过则火炎;宜若有想,若无想,若无无想;若有存,若非存,若非非存;想而无想,无想而想;存而非存,非存而存。圣凡同泯,物我一如,浑浑默默,杳杳冥冥,而入于真体之绝对境界,又称虚无境界,亦即佛家之究竟湟盘境界,斯为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