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装行业人才市场情况盘点(供需角度)
去年帮几家知名服装公司物色高管,算是这几年顾问生涯以来第一次真正接触服装行业,其实之前也间接帮助过一些鞋服公司猎聘人才,比如金利来,lesaundar,和德津。但都因为不是直接对接客户,所以没有很深入地摸过服装行业的人才情况,谈不上真正的了解。年前自己又面试了一家行业里的咨询公司,当时正好谈到服装行业,于是把自己过去一年在服装行业的猎聘心得娓娓道来,和对方聊的起劲,我当时的眼睛可能是发着光的,连坐在对面的老板听了也频频点头。
本文以此心得作为总结,从企业需求和人才的角度来谈谈服装行业的人才市场情况:
1 .服装行业每家公司的需求几乎都是同样的,即不同企业人才需求的同质化现象非常明显。这意味着,我们刚好不容易帮A公司猎聘了一名高管,B·C·D甚至E公司也正在寻找这样的职位。
物色的高管基本是:商品总监(大商品,商品运营,商品企划),空间设计,陈列(VM),渠道拓展,(其中空间形象,陈列,渠道拓展、零售培训等又称零售支持部门),从前端销售来说,企业要找的往往就是这类型岗位。为什么?其实也很好理解,因为服装行业大部分的公司都是以销售/市场为导向的,这些营销中心的岗位就显得尤为关键和重要。
这也说明了服装行业的架构相对其他消费品行业,例如快消饮料、食品等行业会更简单。
2.不管是女装企业、运动品牌、还是休闲服装品牌,对标的企业通常都是类似的那几家:需要注重精细化管理的,找女装,比如UR, MO& CO, Zara,H&M…需要体量大注重运营能力的,对标李宁,安踏、NIKE、ADIDAS、百丽……总之,如果猎头是想深耕服装行业,积累这些公司履历背景较好的人才总不会错。所以,我们也会经常遇到,同一个人经常被猎头挖,也许他们过一小段时间就会有不同的猎头来联系他们,并给他们介绍"好"机会。
但是也会有公司背景一般的人接到不少猎头的电话,为什么?因为中国的服装公司实在太多,行业特点就是"小规模"经营,大部分服装公司体量在10亿以下。拿深圳来说,大大小小的服装公司就有3000多家,每家公司要发展,靠的就是人才。
这就为服装行业人才增加了更大的选择空间。另外现在服装电商也在兴起,很多实体公司的人才,也面临被服装电商抢人的现象。这就是"僧(企业/工作机会)多粥(符合条件的人才)少"的情况。
3.上面谈到服装行业人才的选择面较宽,但不意味着这些人在服装行业就很吃香。相反,服装行业的人才综合素质普遍偏低。可能因为服装行业进入的门槛本来就较低,另外,服装说白了就是一个时尚行业,往往是什么人对时尚行业较敏感或有优势呢?可能大部分就是那些本来就没有时间好好学习,不爱读书,只爱各种新鲜有趣事的人,或者实在对服装行业有一份热爱,读了服装设计相关专业想从事这个行业的人。
素质高/学历好、对时尚敏感度高,有时候二者刚好是互相相反的。
除了学历和起点的原因之外,还有一个原因是:服装行业大部分是小公司,小公司就很难或者具备系统或标准的培养人才体系,很多人在小平台上得不到持续或更好的成长,身边接触的人水平也有限,所以即使积累了十几年的经验,也离出色很遥远。
这也是我为什么一直支持和鼓励年轻人,如果有能力,有条件,一定尽可能去大平台、大公司,国际化公司,接受系统化的培训,和更优秀的人站在一起的原因。一个人的思维和格局、做事方式,可能就是因为圈子和环境的不同,假以时日就造就了另外一个完全不一样的你!
4.上面提到时尚,有一个现象不得不提。有一类人在中国的服装市场确实很吃香,他们就是韩国人。大家可以想想为什么?
从前几年/前十年,韩剧/韩版服装在中国大火,已经向国人证明了韩国的时尚、服装产业深受中国人民(尤其女士们)热爱和追捧。即使在现在,火起来的韩剧,剧里面的着装也会成为大家茶余饭后的谈资。不得不说,韩国人的审美确实比国人不知道高几个等级(这个不绝对,只是想说明存在的一个现象),所以很多服装公司,跟时尚相关度较大的业务部门,比如商品企划,商品高管,往往都是韩国人独掌大权,或者台湾人,总之就是对流行趋势特别敏感的那些人。中国人在其中更多是担任商品运营的角色。甚至现在很多服装、尤其女装设计的高管,也特别喜欢聘用韩国人,或者是具备海外留学或工作经验的人。其实出发点无非是出于对审美、流行趋势敏感度高低的权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