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ucky会员组风语阁日更大挑战

古文观止|| 郑伯克段于鄢(一)

2023-09-23  本文已影响0人  碧彧

家中的书架上有一本厚厚的《古文观止》,搁置在那很久了,虽然还是九层新 ,却已然有了岁月的痕迹。

记得那是儿子读高中时,他们语文老师让他们买的,作为课外读物。

说实话,书自从买回来,我家那个臭小子基本上也没看几眼,后来就束之高阁了。

前些天,收拾书架发现了它,忽然心血来潮,有种要学习它的的欲望。

话说,学习古诗词已有两年多的时间,每天更文的内容也基本上都是古诗词,说实话有点腻了,总想换换口味,但苦于没有理想的素材,恰好,《古文观止》出现了。

以后更文的内容或许是《古文观止》,又或是古诗词,随心情吧。

今天我们就学习《古文观止》的第一篇《郑伯克段于鄢》。

这个故事想必大家非常熟悉了,它出自春秋三书之一的《左传》。

春秋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其中郑国最先崛起,号称“春秋小霸”。

但与此同时,郑国内部也发生了争权夺利的斗争。也就是郑庄公和他的弟弟共叔段、母亲姜氏之间权力斗争的故事。

在讲故事之前,我们先把其中的几位人物简单地介绍一下。

郑伯即是郑庄公,他的老爹是郑武公,“庄”“武”都是死后的谥号。

郑庄公为啥叫郑伯呢?因为春秋那个时代,分为五等爵位,公、侯、伯、子、男。

而郑国就属于伯位,身为郑国未来的继承人,郑庄公自然就叫郑伯了。

武姜,即郑庄公的妈妈,为何姓武名姜?

原来,他母亲是郑武公从申国娶回的申国公主,姜就是姑娘的娘家姓,武是郑武公的谥号,所以她嫁给郑武公后,便称之为武姜。

共叔段,即郑庄公的弟弟,是郑武公与武姜的幼子。

古代兄弟排行是有讲究的,分别是伯仲叔季,伯是老大,仲是中间,叔是小,季是最小。

共叔段,本名叫段,郑庄公即位后,他受封京城,故称京城太叔或太叔段,后因叛乱,被庄公征伐,逃至“共”地,所以称共叔段。

人物关系捋清了,我们现在开始学习。因为是初学,所以需要循序渐进,我们今天先学习文章的第一、二两段。

初,郑武公娶于申,曰武姜,生庄公及共叔段。庄公寤生,惊姜氏,故名曰寤生,遂恶之。爱共叔段,欲立之。亟请于武公,公弗许。

从前,郑武公在申国娶了一妻子,叫武姜,她生下庄公和共叔段。

庄公出生时脚先出来,武姜受到惊吓,因此给他取名叫“寤生”,所以很厌恶他。

武姜偏爱共叔段,想立共叔段为世子,多次向武公请求,武公都不答应。

因周朝是以周礼治天下,其核心便是宗法制,废长立幼明显不合礼制,因此郑武公并未同意。

因为武姜生庄公的时候,遭遇了可怕的难产,脚先出来了,这应该就是我们现在所说的胎位不正,即使是现代的医疗水平,对于母亲和孩子来说,都是十分危险的。

武姜因此受到了很大的惊吓,这也是他从小就讨厌庄公的原因,这也为后来的权利争夺埋下了伏笔。

及庄公即位,为之请制。公曰:“制,岩邑也,虢叔死焉,佗邑唯命。”请京,使居之,谓之京城大叔。

郑武公去世之后,按照嫡长子继承制,寤生顺理成章的继承了国君之位,是为郑庄公。

待庄公即位的时候,武姜就替共叔段请求分封到制邑去。

庄公说:“制邑是个险要的地方,从前虢叔就死在那里,若是封给其它城邑,我都可以照吩咐办。”

武姜就为共叔段选择了京地,庄公答应了,就让他住在那里,称为京城太叔。

武姜之所以选择京地,是因为在京地一来可以远离庄公的耳目,防止其遭到庄公的迫害;二来远离庄公,方便他发展自己的势力。

由此可见,武姜为了自己的小儿子的未来发展,真是用心良苦啊。

图片来自网络,侵之必删。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