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读后

2018-07-28  本文已影响0人  Fred_wdl

    这本书的作者丹哈里斯是一个电视节目主持人,曾在伊拉克等战场当过现场记者,回到电视台之后,战后创伤应激障碍以及工作中的巨大压力让他染上了毒瘾,在一次早间新闻播报时,作者毒瘾发作,引起一次直播事故,事后虽然瞒过了领导,但哈里斯再也不能欺骗自己,开始寻找一条通往内心平静之路。

    机缘巧合之下,哈里斯接触到了冥想。由于他本身是个无神论者,所以一开始他对冥想的态度是很消极的,后来他发现他敬仰的一些相当理性的人也在接触冥想,而且科学界关于对于冥想的支持也越来越多,他便开始尝试,并渐入佳境,其间也遇到一些困惑和矛盾,但总有高人给予他指点,哈里斯感觉自己对冥想有了全面的认识,所以就有了这本书——一个冥想者的觉知书。

    冥想,简单来说就是对自己的潜意识进行观察,人在长期的进化中,潜意识中存储了很多生存的本能放射。比如看到老虎,还来不及思考,你发现你已经开始逃跑,这一切发生得太快,就像身体的本能反应。在社会生活中,当然很难遇到老虎了,但是有时也会激发这种本能的反射,这种反射被称为“战斗或逃跑反应(Fight-or-flight response)”,比如人在压力巨大的某个时候,可能会突然暴怒,事后想想不应该,但当时完全控制不住。

    冥想其实就是锻炼人对潜意识的一种观察力,通过对呼吸的关注,集中注意力,意识到各种想法在大脑里的流动,同时对它们做标记。经过不断练习,大脑会越来越清晰,会对这些想法进行分析,搞明白他们是怎么产生的。以后在遇到需要快速反应的时候,大脑会先缓冲一下,分析接下来的反应是否合理,这就让我们能更好的控制自己,不会被从远古遗传下来的本能(很多已经不适合现代社会了)所牢牢控制。

    书中提到两个观点,一个是作者父亲从小就灌输给他的:安逸的代价,就是说人应该保持竞争,要一直做事情,太安逸会让人空虚,失去面对变化的能力。另一个就是佛教中所说的:不安的智慧,佛教强调无常,意思是变化无时无刻不存在,我们没必要时时刻刻殚精竭虑,这会让我们充满焦虑。

    但是这两者如何做到统一呢,生存压力这么大, 不是应该拼命竞争吗,世事无常,又告诉我们做什么都没意义。其实佛教让人认识到无常,是让人不要过多纠结结果,所以在做事情的时候可以保持一个平常心,尽人事听天命。有点像儒家所说的中庸了,要竞争,但不要太激进,看淡结果,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毕竟人生一世,各种经历和体验才是最重要的,其他的都是外在之物。

    冥想者容易犯一个错误,就是自己平和的态度可能会让人觉得软弱没有竞争力,此时要做到一点:不露禅心。毕竟还是要在这个世界生活,没必要让别人占自己便宜。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