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讨厌的勇气》读书笔记三
自卑感人人皆有。即使社会意义上的成功者,也就是大家认为在人际关系中完全没有必要自卑的人也会有某种程度的自卑。家产万贯的企业家,人人艳羡的绝世美女或者是奥林匹克冠军得主。自卑感本身并不是坏事。
人为什么有自卑感?人是作为一种无力的存在活在这个世界上。并且,人希望摆脱这种无力状态,继而有了普遍欲求(六欲:佛教指色欲、形貌欲、威仪姿态欲、言语音声欲、细滑欲、人想欲)。阿德勒称其为“追求优越感”。简单可理解为“希望进步”或者“追求理想状态”。这是我们每个人的普遍欲求,我们都想摆脱无力状态。(和植物的自然生长向光性一样,人也一样。这束光来自于哪里呢?)
(问题:那为什么正处于上学年龄的孩子不上学?大学毕业的成年人窝在家里不出屋?也许这正是他们的力量所在,他们在用这种方式展现他们的力量~~。为什么?在人与人的关系中力的作用是相对的?)
与“追求优越感”“希望进步的状态”树立某些理想或目标并努力为之奋斗相对应的就是自卑感。比如:做出要成为奥林匹克冠军的运动员也许就会产生“还做的很不好”或者“必须继续努力”之类的自卑感。自卑感或者优越感都是一种能够促进健康正常的努力和成长的刺激。只要处理得当,自卑感可以成为努力和成长的催化剂,个体可以和自卑感一起追求优越感。同时,如果无法认清“情况可以通过现实的努力而改变”这一事实,根本没有向前的勇气(勇气从哪里来?),通过什么都不做就断定自己不行或是现实无法改变。这不是自卑感,这是自卑情结。这两者是不同的。自卑情结是把自己的自卑感当作某种借口使用的状态。比如“我学历低,所以无法成功”“我不漂亮,没人喜欢我”。日常生活中大肆宣扬“因为有A,所以才做不到B”这样的理论。这是自卑情结。这里作者给自卑感“正名”,自卑感是人人皆有的一种体验,它可以成为促进努力和进步的契机。比如:“我学历低,需要付出加倍的努力”“我很丑,可是我很温柔”(在心理学有一个概念称为“代偿机制”:用另一样事物去代替自己的缺陷,以减轻缺陷的痛苦)。
是因为有A才做不到B吗?这是个体为行为赋予了因果关系的意义。“因为我的原生家庭的影响,所以我才不能成功”。阿德勒用“外部因果论”来说明这种论调。因果论是个体主观构建的“真实”的“事实”理由。是这样吗?“是“不能成功”还是“不想成功”?害怕向前迈进,不想真正地努力?个体不愿意为了改变自我牺牲目前所享受的乐趣——比如快乐和休闲时间。拿不出改变生活方式的“勇气”,即使有些不满或者不自由,也还是更愿意维持现状。(是不能变还是不想变呢?)
个体追求着确定性,而不确定带给个体焦虑或者恐惧。个体用自卑情结作为理由来缓解自己无法接受的“无能的自己”,用“虚假的优越感”来显示自己是一种特别的存在。比如故意炫耀自己很优秀,担心自己不这么做,会得不到周围人的认可。这是一种优越情结。或者借助不幸来显示自己的特别,以自己的不幸为武器来支配对方。阿德勒指出,“在我们的文化中,弱势其实非常强大而且具有特权。”弱能够控制强~~。如果不幸的人认为他人无法完全理解自己的痛苦的心情,把自己的不幸当作不幸保持“特别”的武器来用,那人就会永远需要不幸。
很烧脑的观点,为我们提供了看问题的不同角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