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纯爱派”和“坟墓派”,理想爱情的两种毒
一
所有人的成长都来源于模仿,而模仿来源于你最常接触的东西。
而不幸的是,当今许多关于爱情的书和影视,并没有做一个好的示范。而是正潜移默化的教导你,如何毒杀自己的爱情。
当你充满着期盼打开电视剧频道,或者一本封面充满着草绿色、粉红色的青春小说,身着帆布鞋,和白色水手服的俊男靓女们便来到你的眼前他们的生活似乎每一分钟都是在恋爱,上课,放学,罚站,买个冰淇淋都是为了爱。这里得爱情看起来如此美好。纯爱,一个新鲜的词就这样被发明出来。
在这些作品里,阳光恬淡,岁月静好,爱就是爱,吵架也吵得时髦又柔情。
还有另一部分作品,极力宣扬着恋爱就是互相伤害,婚姻就是步入坟墓,我们姑且称之为“坟墓派”。他们和“纯爱”派看似对立,实则只是一丘之貉。
“坟墓派”的典型情节就是不管爱情多么伟大,做个饭就能感情破裂,带个孩子就能带离婚。
这种情节描画的多了,故事与现实脱节,人们就会感觉不自在,总像是哪里错了。
或许你觉得没什么,看了就看了,听了就听了,傻子才会相信书里的故事。
可是你错了,一句话就算再荒诞,说得多了就会让人不确定。“枕边风”开始你也不一定会相信,可吹得多了就难说了。
就像有一部电影,人人都说这电影寓意深刻,结果你看完觉得非常一般,心里就会犯嘀咕:是不是我没看懂……
人们相信这样一个逻辑:大家都这么说,就一定有这么说的道理。
所以当风靡社会的电视剧或小说与你的爱情现实产生巨大反差的时候,心虚和怀疑就会占领你的大脑。
二
其实说白了,现代社会,谁的爱情都离不开柴米油盐,但是哪一段爱情也都离不开一朵玫瑰花。爱情是一条河,能畅游其中的一定是在河中间,有苦也有甜,红酒就着咸鸭蛋,牛排泡着稀米粥。
那些“纯爱派”和“坟墓派”,就偏偏要走两个极端,不是往东岸跑,就是往西岸跳。非要干死在岸上才算拉倒。
看得多了,这样的模式就容易不自觉地带入自己的生活。
”纯爱派“的美好图景被你当成爱的证据,稍有不符,你就会顾虑另一半爱情的真实性,就会哀怨地想到他/她是不是做的不够好,同时或许你会想起一堆“恩爱的典范”,然后拿出来狠狠地教训另一半一顿,你看人家,看看人家。
看什么?看什么看?谁的朋友圈都是光辉灿烂,流光溢彩,心酸的一面都藏在心里。谁的布道都是头头是道,有理有据,可其中的一半作者不过也是爱情一再夭折的单身狗。(我不是,我声明)
大概三年以前,我和我女朋友在北京租房,外人面前从来都是和和气气,奇怪的是邻居们反倒和我俩一直不太亲近。直到有一次我们吵架吵的凶了,全屋都听见了,结果从那天开始,邻居的家常也开唠了,该攀老乡也攀老乡了,仿佛一夜之间就多了几年交情。
想来大概就是觉得之前我们俩太像泡沫剧里光辉的典范,不接地气,吵个架反倒证明了我们也是吃五谷杂粮长大的普通人。
“坟墓派”就更罪大恶极,现在所谓的”恐婚症“,“坟墓派”大多要为此负责。在这群人眼里,婚姻就是,做饭,照顾孩子,打架,小三。
带着这样的灰暗期望走入爱情或者婚姻,每有一点点的苗头,都会变成印证自己悲观期望的最强有力的证据。做个家务,“哎,结婚了果然和当初不一样了,当初这些都不归我干”,工作一忙,“哎,结了婚果然就淡了”,一吵架,顿时就觉得爱情都变成白骨了。
三
拿公式套爱情本来就是愚蠢的。
爱情是生活的一部分,本来就是不可预测的,也是没有标准的。
没有那个人胆敢说,我的爱情经验绝对够丰富,按照我这个来,你就成了。
那些发520红包的事,真的就是爱吗?
那些洗碗做饭的事,真的就代表爱?
经历过的人一定懂,每个人都是有好的有不好的。
带着某种极端的预期踏入生活这个无底洞,注定要经历失望,低谷。
你能把一个人想的最好的方法,就是多想他的优点,少想他的缺点,否则你就是给自己找罪受。按照“纯爱派”和“坟墓派”的任何一个指标,你最后得到的都只能是“只有你自己才知道的苦”。
突然想起来以前有朋友曾经问过我一个问题,为什么网上经常说失恋的故事,渣男渣女的特征,而几乎很少有讲述一段感情怎样才能走到最后的文章呢?
答案是,不幸的感情,原因大多雷同。幸运的感情,却各有各的原因,找一个凡人,然后接受这个凡人的优点和缺点,得到这种爱情的人都沉浸在幸福中,没时间给你归纳总结幸福的原因。
就是这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