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勋品读|细说红楼梦 第一回(01)
甄士隐梦幻识通灵
贾雨村风法怀闺秀
《红楼梦》从清代乾隆年间开始有很多手抄本出现,每个人读到只有一些章节,最多到八十回,刚开始没有人注意到这本部作品,很自然受到欢迎。
有一个叫陈伟元的书商,找高鹗续了四十回后,印刷出版了完整120回的《红楼梦》。直到民国时期,胡适之受过西方文学专业训练的人,开始研究和考证《红楼梦》被称为“红学”。
一本小说,我们喜欢看,就是人生一种对话,不一定当成一种研究的工作来做。在正统的文化中,一本书流传下来,一定是文以载道的意义。比如说“四书五经”,一定具有很大文化的道统的意义,可是小说只是人们茶余饭后消遣用的,没有人把它当成重要的东西。
《红楼梦》这部小说的有趣之处,在于任何一个个案套进小说中都合理。比如说有人说讲的顺治帝和董小婉的故事,也有说纳兰容若的故事……
在不同年纪的看,都有不一样的感受。这本书其实是写一本书青少年的书,大观园其实是一个青春的王国,只是在传统道统里面,过早成熟,没有青春可言。
青春期,事实上应该是不知道天高地厚,有着很多梦幻的年纪。
《红楼梦》在小说开始第五回中,将所有结局都告诉读者的书。
人的一生,没有到最后,谁也不知道结局是什么?《红楼梦》虽然一开始就告诉所有的结局,看看每个人走到最终的结局。
没有一部小说,是开始就把结局告诉你,你还会想看下去吗?看小说所有的兴趣的都是在推理的过程,想知道结局。
《红楼梦》的精彩就是告诉我们,也许人生并不是一个结局,人生是所有点点滴滴的过程所加起来的,也许所谓的最后还是不知道自己一生的是怎么回事。
人生的结局,本来就是假的,是我们自己虚设的一个结局,什么叫命好,什么叫命坏,其实很难决定。
《红楼梦》我们一直读一下,在不同的年龄读它,因为它所呈现的现象,让我们看到人生经历各个不同的样子,这里面牵涉到作者对人生的包容。
我们日常生活中,转述身边发生的事情,或是某部电视电影故事,在转述中我很明显感觉到他喜欢谁或不喜欢谁。因为所有转述都不是一个客观的事实,里面夹杂着转述者主观的喜好在里面。
在文学中有一种全知观点,就是说我们不成为小说里的任何一个角色,我们没有个别的爱恨,在更高的环境里面把这些人像境子一样呈现出来。境子本身没有选择,也没有爱恨,这种全知观点很难把握,做得最好的,就是《红楼梦》。
林黛玉的哭泣、薛宝钗的周到、王熙凤的精明,他都只是在呈现而已,没有说他喜欢谁,不喜欢谁。
我们随关步同年龄会喜欢不同的人,会注意到不同的人。
第一次阅读注意到贾宝玉和林黛玉身上;第二次阅读会觉得王熙凤写得极好,她在贾母的支持下,一个人管理贾府二三百口人,她的漂亮和利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