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学习(认知)

文化的记忆力不会长久

2021-02-18  本文已影响0人  向问天

很多不能设想的事,人体内部都能找到。看到大脑肢体远超过钟表的生理功能,应该对进化历史有怀疑吧?难道你真不相信,上帝创造你是为了弥补记忆缺失?


我想和你说说读书和记忆的问题。

认真读书的人。认真读书的人大多不爱说话,沉默又沉默是他们的性格。你可以通过什么了解他呢?

一个是通过作品。发现这个人有点味道,仔细咀嚼他的作品,愈发不能收手,往往是真正喜欢,迅速翻到书底,可能发现对方已作古200余年,才知道和你一样,对方也是一个老灵魂。

另一个是通过酒精。比较靠谱,但要冒着风险,听着对方言性大发,滔滔不竭重复地老天荒的故事,说到底实际就是三两天前的事情,真是某个无聊人碰到无聊人。

其他方法,也许都很难,人们都仿佛在银河中旅行,遇见对方就像遇见火灾一样的概率,更何况要相互了解。

学识中看教养。“尽管有时候会过火,但没有事情能像吟诵几句诗一样,让有教养的人走在一起,也没有什么事情能像一句诗也背不出来让你感受到自己教养的匮乏。”

曾遇到一个老师,从小热爱古诗词,凡你能够想象的句子,说出上句,他都能背出下句。一次酒宴上,看着他背着:“曾因酒醉鞭名马,只为多情累美人”的时候,不禁为之感慨,有学问的人,只能在这封闭狭小的地方局促,感受人世间拥挤。

接着背着大段《葬花词》,为之赞叹。最后,开始背诵《红楼梦》开篇:“开辟鸿蒙,谁为情种?都只为风月情浓。趁着这奈何天,伤怀日,寂寥时,试遣愚衷。因此上演出这怀金悼玉的红楼梦。——”

飞流直下,持续奔涌,让人叹为观止。

中学时候,见过迅速背诵上百位数字的记忆大师,和电脑比赛速度,毕竟那时候使用键盘的孩子单纯,也没达到盲打速度。

另外,据说同一单位某人能够背下整本成语词典。我纳闷,他是言简意赅了,但是和他说话的人究竟有多么吃力和费解。

记忆造就大师。古今文学大师成就途径大多相同,英国私立学校古老教学法的主要手段就是背诵,崇尚孔孟的中国传统的教育也是依靠背诵。

实际生活中,除了只掌握一门语言,人感觉到自己没有文化的一个主要原因,就是没有或者不能大段大段的背诵。

日本热门的历史学作家盐野七生,16岁读荷马的《伊利亚特》,被与日本截然不同的世界吸引,26岁游学意大利,开始历史写作,持续50年。翻看她的随笔集很灵动,其中读到一句:“我对罗密欧与朱丽叶的故事烂熟,毕竟莎士比亚的书谁不能背下来呢?”,看到这,为之一惊,莎士比亚的作品,背下来?

陈寅恪和钱钟书的共同点就是记忆力超凡,博闻强识,且精通多种外文。陈寅恪被称为“活字典、教授中的教授”,傅斯年说过,陈寅恪的学问,近三百年来一人而已;钱钟书被称为“博学鸿儒、文化昆仑”,乔冠华讲:“钱钟书的脑袋不知是怎么生的,过目不忘,真是照相式记忆。”

这样的高人,知识体量上有着惊人的积累,继承了传统学问功底,也保持了勤奋的作风。

记忆是座宝库。古罗马西塞罗在《论演说家》中论述雄辩五个部分之一的记忆时候,讲述了西蒙尼戴斯发明记忆术的故事,介绍了罗马演说家用场景和形象的记忆方法。

西蒙尼戴斯领悟到排列有序是牢固的关键。他推断,想要训练这种记忆能力的人必须选择自己想要记住的事物,并把它们构思成图像,然后将那些图像存储在各自选好的场景里,那些场景为之的顺序就会维系事物的顺序,通过事物的图像标识出事物的本身。场景就好比可供书写的蜡板和写在蜡板上的字。

几个世纪之后,查理曼大帝问阿尔昆他对记忆力的看法,阿尔昆引用西塞罗的话:

“记忆是一切事物的宝库,除非记忆成为经过严密考虑的事物和词语的保管人,否则,我们知道,无论演说家的其他才能多么卓越,都不会有任何成就。”

文化会慢慢失忆。澳大利亚作家克莱夫·詹姆斯写《文化失忆》用了四十年,他说四十年里慢慢意识到,这部作品如果要忠实于他的人生经历的格局,那就没有任何格局可言。

也许只有靠近时代精华的人生,才能够理解格局。他的书从安娜·阿赫玛托娃写到斯蒂芬·茨威格,实际是从A-Z的人物综述,含戴高乐和三本五十六,作为书写者描述。

“有的年轻读者也许会困惑,为什么书中尽是一些被遗忘的名字,行文进展又是如此突兀难料。那么我要说的第一点就是,欢迎你来到二十世纪,你所生活的世纪脱胎于二十世纪,正如一道黑烟从石油大火中升起。
我要说的第二点,虽然附属于第一点,却更为重要,这里有着太多的生死存亡。”

历史是延续积累的,性格都来自神秘的基因,那些了不起的人,他们的性格始终在流逝,你所描述的人,并不是真实的你我,是不真实的想象。

查理曼问:“没有其他规则可以告诉我们如何获得记忆或者增强记忆力吗?”阿尔昆说:“没有,除了记忆练习,在写作中练习,在学习中运用,避免酗酒,酗酒对所有的好的研究都是最大的伤害。”

我的朋友,好好读书认真记忆,谁也不知道能够保存记忆多久。另外,减少喝酒。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