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思考者教育,只要用心教育

我们应该怎样做班主任一一赫尔巴特的视角

2017-01-21  本文已影响115人  学者茶馆

       我们经常把教师的工作职责定义为教书(教学)育人(德育),那么班主任的职责应该就是教书(教学)、管理和育人。但是,当我们把三者并列开来的时候,又会隐隐觉得不妥,因为三者似乎又是扭结在一起的,很难说教学中完全没有管理,也很难说教书中没有德育。教学、管理和德育三者之间是如何界定与实施呢?这不仅是一个概念区别的问题,更涉及到实践中如何采用不同策略以实现教育综合目标的问题。

我们应该怎样做班主任一一赫尔巴特的视角

       赫尔巴特把教育过程可分为管理、教学和训育三部分。赫尔巴特是典型的性恶论者,他认为,在进行教学之前,必须首先对儿童进行管理,将儿童天生的“烈性”和“冲动”等粗野倔强的性格压下去。但是, "这种管理并非要在儿童心灵中达到任何目的,而仅仅是要创造一种秩序"。赫尔巴特还说:“儿童心灵的培育是完全不能忽视管理的”。对儿童进行管理,就要树立教师的权威地位。使用“权威”和“爱”,就会使“人心屈服于权威,权威能拘束心的出乎常轨的活动,因此在压制一种倾向于邪恶的、正在成长的意志,权威可以有很大的用处”。由此看来,在对儿童管理中,借助教师的权威也是十分必要的。而从师生的关系来说,“爱可以使师生的关系和谐。”教师要“爱”学生,把自己的“心分授以儿童”,这样,教师就要“深入到儿童的感情中去”,并设法以某种特殊的方式使学生的情感接近自己的情感,如果做到这一点,那么,教师对学生施教就能收到良好的效果。赫尔巴特的德育观与卢梭的自然主义教育观完全不同,也许是基于对人性根源的不同认识。现代的教育管理,也许就是出于赫尔巴特的人性观和教育观,其核心价值观从育人转向了管理中的效率至上。管理学是目标导向的,关注的是目标达成、管理策略选择、人力资源管理和制度建设。“人”在管理学中是一种被管理的“资源”,是人力,而不是亟待发展的“人”。管理学追求的是所有人达到同一目的地,不管你是跑着来的、走着来的、爬着来的,或者是死了抬着来的。只要达到了目的,就是完成了既定计划。而教育学关注的是教育过程中人的发展,真正的教育目的不是工具性的,而是终极性的,那就是“求善”(相当于《大学》中的“明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

我们应该怎样做班主任一一赫尔巴特的视角

      在西方教育史上,赫尔巴特第一次明确、系统地提出并论证了"教育性教学"的思想,把教学作为道德教育最基本的途径和手段。他认为,教学可以提供观念塑造儿童的心灵,培养道德观念;没有教学就没有教育,不进行文化知识的教学,实施道德品格的教育就无从谈起。教学如果没有进行道德教育,只是一种没有目的的手段,道德教育(或者品格教育)如果没有教学,就是一种失去了手段的目的。从这个理念出发,我不赞成设立“专业班主任”这种职位,更反对由某些行政领导来做兼职班主任。因为,任何不从教学出发的班级管理,只是一种空降的、行政式的控制,也是一种空洞的说教而已。从课任教师中选择班主任,是把教学与管理有机融合在一起。

我们应该怎样做班主任一一赫尔巴特的视角

      赫尔巴特关于教育的第三个观点,是训育。训育更强调“对青少年的心灵产生直接影响,即有目的地进行的培养”。在具体的实施上,训育不同于管理,因为管理仅着眼于行动造成的后果,即现在的作用,手段比较严厉;而训育则关注未来,看尚未付诸行动的意图,总是延续性的、不断的、慢慢深入人心和渐渐停止的,使人感受到一种陶冶的力量。由此可见,训育就是依照特定的道德标准,对学生的精神或性格进行教诲的教育形式。训育的目的就是帮助学生形成正当的道德性格,而管理则是作为训育功能的必要补充。 赫氏提出的训育方法有:一、限制,即要求儿童遵守规则;二、赞许/奖励,这是训育的出色艺术;三、责备,儿童、少年与青年每个年龄段的人都必须习惯于忍受其所招致的责备,但教育者要保证这种责备恰如其分并且是可以理解的。四、惩罚,比如"谁耽误了时间,就让他失去享受;谁做坏了事,谁就没有资格享受;谁不节制,谁就得到苦药;谁讲话,谁就被逐出教室,到那种每个人都听不到他讲话的地方去;如此等等。"(对于逐出教室这个惩罚,现在已经较少了)这种惩罚"可以起告诫与使人吃一堑长一智的作用"。五是建立有益健康的生活制度。这是"教育的基础,教育的首要准备"。

       从赫尔巴特的教育思想出发,班主任工作的核心要素可以用下图表示:

我们应该怎样做班主任一一赫尔巴特的视角

       当然,以上的陈述很可能让人理所当然地认为,赫尔巴特的教育学说对儿童的需要和个性发展是忽视的,而且把对儿童的管理作为对儿童进行教育的必要条件, 过分强调教师的权威和对学生的控制;特别是他在管理方法上提倡使用威吓、监督、命令、禁止和处罚等方法。但是,实质上在《普通教育学》这本书的其他部分,赫尔巴特论述教育目的时始终是以儿童的发展需要为出发点,如制定教育目的的依据是儿童未来生活的需要、重视儿童广泛的兴趣、重视儿童的个性,以及把课程内容的选择与设计与儿童的发展需要相联系等。

(以上内容根据我在全国班主任工作研讨会上的讲话整理)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