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驯鹿人的孩子》——那个童话般的存在
绘本《驯鹿人的孩子》讲的是蒙古国北疆,比北风的源头还要遥远,冬天气温达到零下50度以上的大地上,一群靠驯鹿为生的游牧民——查坦人(蒙语)的故事。
1. 关于作者——彭懿
《驯鹿人的孩子》这本绘本的作者是彭懿,他既是作家、学者,又是一名摄影师,这本绘本的图就是他亲自拍摄的。
彭懿是“文学博士,多年来游走于幻想世界与现实世界之间。”绘本《驯鹿人的孩子》及纪录短片《彭懿:走进最后的驯鹿人部落》是他寻访世界濒危文化的最新作品。
为了拍摄《驯鹿人的孩子》,彭懿一行人从蒙古国的乌兰巴托出发,他们开车穿过泥泞、布满碎石的茫茫大草原,骑马穿过一片又一片原始森林,一路上,他们跋山涉水,跨过了数不清的激流险滩,日夜兼程,走了五天五夜,才终于到了这片几乎与世隔绝的地方。
彭懿在《驯鹿人的孩子》所附的创作手记中,引用了摄影师萨达尔的一句话:
“在那片土地上住着麋鹿、熊、马和鹰,人类和野兽之间存在一种神圣的关系,人类不是世界中心,只是广阔图景中的一部分而已。”
可以说,这句话就是绘本《驯鹿人的孩子》所传达的精神所在。
2. 游牧族部落传承人——驯鹿人
从绘本的图画上看到,这个地方在一个相对开阔的平地上,远远近近是一些起起伏伏的山,平地上除了有几处零落的帐篷,就是驯鹿和人。
这些人穿着厚厚的,长长的蒙古袍,大人的脸上写满风霜,红红的,粗糙的皮肤,上面刻着深深浅浅的一道道皱纹;即使是孩子,小脸蛋也被晒得通红。
在观看彭懿拍摄的《驯鹿人的孩子》的视频时,听着悠扬的乐曲,看着那一幅幅仿佛神话中才有的画面,心里除了感动,还有一股浪漫。然而,走近驯鹿人的生活,体会到的是他们生活上的艰苦,精神上的执着与坚韧不拔。
故事中的这户查坦人家庭男主人叫纳兰夫,女主人叫波洛玛,他们是高中同学,自由恋爱,有一个五岁的儿子,叫托克寻,他们还有三个女儿,从六岁起,她们就在山下最近的一个村开始上学了,每年只有暑假才能回到父母身边。
这个家庭所在的部落是最大的一个驯鹿人部落。这个部落有五个家庭,他们都是亲戚,一共拥有五百多头驯鹿。每家的驯鹿分开圈养,但每天会一起放牧,每头驯鹿都有标记。
驯鹿人每年要随驯鹿迁徙十到十五次,他们是真正的游牧民族。他们居住在帐篷里,帐篷里的环境非常简陋,只有简单的生活用品。看到帐篷里的环境时,女儿觉得住在这样的地方也太艰苦了,里面既乱,又脏,而且连最基本的家用电器都没有,简直难以忍受。我很认真地给她讲了游牧民族的生活,因为他们随时都可能迁徙,因此,他们一切从简,否则在迁徙的时候会很不方便。女儿似乎懂了,但我想她一定觉得自己无法生活在这样的地方。我们大人都无法想象这样的生活,又何况孩子们呢?
每天早上部落的男人将驯鹿赶到山上,每天傍晚再把它们赶回来。晚上必须用绳子将驯鹿栓到木桩上,否则半夜它们就会跑走。
驯鹿人男女分工明确。男主人放牧、叉鱼、上山砍柴,有时候还要修剪鹿毛;女主人每天早早地起床后,就开始张罗一家人的早餐。他们的早餐是奶茶 ,面包和果酱。奶茶是用鹿奶做的,鹿奶很少,通常要好几头才能挤一小壶,面包是女主人自己烤的,果酱也是自己做的。女主人除了负责每日的饮食之外,她还需要劈柴,到河里提水,做全家的蒙古袍等等。
驯鹿人的孩子早早地就学会了许多本领,故事中的托克寻才五岁,他可以帮助父母赶驯鹿,傍晚驯鹿回家后,他可以帮父母将驯鹿牵回家,并用绳子拴好;他还会下河叉鱼,出门时,还会自己备鞍……
“山里的冬天好冷好冷,雪厚的地方有好几米深。可是,驯鹿不怕冷。爸爸说,驯鹿不怕冷,我们驯鹿人就不能怕冷。”
可以说,他们生活的环境根本不适合人类生存,然而,他们在那个地方却生活了一代又一代。正如故事中的爸爸说的,他们是驯鹿人,驯鹿不怕冷,他们就不怕。
生活虽苦,然而无论大人小孩,他们都神态平和,一副喜乐满足的样子,看来只要遵从内心活着,懂得知足,人无论生活在何处都是幸福的吧!
3. 驯鹿人心中的太阳——驯鹿
“驯鹿,是驯鹿人心中神圣的图腾。千百年来,驯鹿人与充满灵性和野性的驯鹿一起,在极寒的天气下,坚韧不拔,生生不息。”
驯鹿只吃一种生长在针叶林里叫石蕊的地衣,当吃完一座山上的石蕊后,驯鹿人要在酷寒之地迁徙寻找石蕊。每年,他们都要迁徙十到十五次。
驯鹿为驯鹿人提供奶,供他们做奶茶、奶酪。驯鹿还是驯鹿人主要的交通工具和运输工具。驯鹿人骑着驯鹿去购买生活用品,串门,去放牧,去砍柴……,驯鹿还可以帮助他们托运东西,绘本中讲三头驯鹿可以将一棵树拖回来。
驯鹿是驯鹿人神一样的存在,如果没有了驯鹿,驯鹿人也就不存在了,意味着延续了几千年的查坦人游牧部落也就消失了……
4. 查坦人游牧部落的命运
绘本中有这样一句话:
“爸爸说,要是没有新出生的小鹿,驯鹿的数量就会一年比一年少。少到最后,驯鹿人的部落就消失了,那,要是没有新出生的宝宝呢……”
驯鹿人的部落能否传承下去?这是查坦人必须面对、思考,甚至开始忧虑的一个问题。
一个是生态环境问题。近年来,随着人类过度地开采大自然的资源,生态环境被破坏,地球变暖,石蕊在急剧减少,这就意味着,以石蕊为生的驯鹿也会迅速减少,驯鹿人游牧的生活方式也在慢慢消失。
另外一个严峻的问题是传承人的问题。我们都已经深刻地体会到了驯鹿人生活条件的艰苦,他们几乎过着最古老的、原始的俭朴生活。而外面的世界日新月异,变化很快,虽然老一辈驯鹿人依然坚守、延续着古老而传统的生活方式。 但他们的子女在接受了科学文化知识,见识了外面的花花世界后,他们还会愿意回到那片苦寒之地过这种日子吗?
绘本中,纳兰夫五岁的儿子托克寻说:“念完书,我还会再回来。我要像爸爸那样,当一个最棒的驯鹿人。”读者们不禁为查坦人部落松了一口气,毕竟有后代愿意继续延续老祖宗的这种游牧生活。然而,托克寻还小,未来有太多可能性,现在说都为时过早。
他长大以后,无论做哪种选择都是对的吧!选择回到故乡,他是在承载一种使命,这种精神和勇气值得我们尊敬;选择去外面的世界闯荡,我们也要为他祝福,毕竟他的祖辈生活的那个地方,是我们常人所无法忍受的,谁有资格将他禁锢在那儿呢?
因此,也许,纳兰夫他们将是最后的驯鹿人,但彭懿老师的《驯鹿人的孩子》让我们永远记得:“在这片荒蛮而壮美的土地上,有一群驯鹿人认真而又浪漫地生活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