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条件允许,希望大家都去看看《嘉年华》

文|苏诉
是巧合,但真巧,三色幼儿园的事情刚爆出来,电影《嘉年华》上映。
有些讽刺,但也该庆幸,我们国家有这样一部反应性侵这一社会题材的电影。
在此之前,我们总是感慨韩国电影如何如何,而现在,我们也有了。
也许没有足够好,但它的出现已经是很大的进步,已经足够我们所有人拍手称赞。
当现实的冷酷残忍与电影中所映射的悲剧联系在一起,让人五味杂陈,不知道该说些什么,还能说些什么。
电影中所反映的东西,不管是权势,家庭,还是舆论正义,都可以针对一点,或者全部,详细地深入探究,但不知道是因为基于现实的考量,还是导演想要更为深刻地描述些什么,很多事情都是点到为止,足够克制,足够冷静,真的就是站在一个旁观者的立场上,十分公正客观地讲述一件事情。
不可避免的,我们都会拿《嘉年华》和《熔炉》《素媛》作对比,在刚刚看完从电影院出来的时候,我个人以为它并没有《熔炉》或者《素媛》好,后者感染了观众的情绪,使人和暴力之间建立起一种联系,即感同身受。
我们没有影片中主人公的经历,但我们却可以通过观看影片切身地感受主人公的痛苦与绝望,看的时候总是泪崩。
但《嘉年华》却不同,它太冷静了,冷静地好像没有感情的机器人,好比电脑程序一样按部就班,全程泪点不多,但很公正,不掺杂任何创作者的情绪,简单地平铺直叙,留给观众自己思考,自己权衡。
如果说《熔炉》注重施虐者对受害者的伤害,《素媛》注重对受害者受害后的治愈,那么《嘉年华》则注重的是受害者在受害后家庭以及社会的反应。
其中的不深入,我不知道是导演刻意为之,还是因为某些原因。
但当之无愧,这是一部好电影,很值得看的电影。
对弱势群体的保护从来都不是一件简单的事情
在百科上,弱势群体被定义为“由于自然、经济、社会和文化方面的低下状态而难以像正常人那样去化解社会问题造成的压力,导致其陷入困境、处于不利社会地位的人群或阶层。”其中包括“儿童、老年人、残疾人、精神病患者、失业者、贫困者、下岗职工、灾难中的求助者、农民工、非正规就业者以及在劳动关系中处于弱势地位的人。”
而电影《嘉年华》中的小文、小米、新新以及莉莉几人都是弱势群体,她们因为年龄知识等等的局限成为其中的受害者,留下一生的创伤。

小米和新新因为被“干爹”刘会长带到酒店而遭到性侵,小文因为年龄不够,且是黑户无法取得身份证,留在旅店里工作,拿着与实际工作不符的工资。
不管是在生理还是在社会的层面思考,她们都属于弱势群体。
受到伤害以后,小文和新新颤抖着回到学校,不知所措,但假装没有发生任何事情,不告诉父母,不告诉老师,准备一个人扛起一切。
若不是老师发现不妥,联系到父母,新新告诉父母,并到医院检查,这件事恐怕会被孩子们放在心底。
可以说,小文和新新代表了两种孩子,一个因为家庭的破碎对世界抱有抵触心理,不信任父母,会自己扛起一切,而新新则是被父母保护好的孩子,什么也不知道,单纯地相信父母所说的话,并深信不疑。
而小米,一个有家但不回家的孩子,流浪在城市中间,爱美,但没有资本打扮自己,因为黑户因为年龄,她渴望能够有一个真实的身份。
所以,向律师提供信息她要用钱来交换,也为了钱,她给刘会长写信让他用一万块钱换视频监控,之后,拿钱去找小建办理身份证,自然没能如愿。
我们不知道她为什么逃离家乡,不知道为什么宁愿在外受苦也不愿回家,我们更不知道流浪的几年她发生过什么,但从她的表现我们可以窥见一二。
在我们看来,小米小文新新可以没有任何犹豫地判定为弱势群体,但莉莉却不同于她们三个人,差别在于前者是被迫,后者则是自甘堕落。
她很虚荣,甚至说不是一个干净的人物,但也正是因为这点自甘堕落才映射出一个社会现实,即在某些地区因为教育价值观等等的缺失才会出现这样一个悲剧角色。
正如导演文晏所说的,“每个人都有他的局限性,他也许没有那么高的智慧去走到人生很高的位置,但他在他的人生位置里,付出的勇气可能比我们多的多。”
作为旁观者,我们没有资格去评论什么,也不能评判他们的对错,但我们该思考的是,为什么会发生这样的事情,弱势群体又是否得到保护?如何得到保护?
保护弱势群体从来都不能够只是说说,不管是电影中,还是现实中孩子们受到的伤害,都是因为对弱势群体保护不利的结果。
他们没有能力保护自己,所以该由我们保护。
家庭爱的缺失,旁观者责任的缺失
记得电影中,小文妈妈得知孩子遭到性侵之后的第一反应是打了小文一巴掌,并在之后剪掉小文的长发,将所有的过错推到裙子身上。
她知道,这件事情的发生错不在小文,但无力之下她依旧选择将过错归功于小文。
有一个细节,小文的事情发生以后,有人来到小文家中,问小文妈妈她当天晚上在哪,并询问孩子的父亲。
小文妈妈回答的漫不经心,她没有能力站出来,她觉得耻辱,并不想谈论这件事情,而且还语带不屑地提起孩子的父亲。
在小文受到伤害之后,作为小文的妈妈,她不仅没有安慰小文,而且还责骂小文,更是加深了对小文的伤害,她将过错归于小文,归于她对美的渴求。

形成对比的是新新的父母,一个苹果手机,孩子以后五千多块钱学费的承担,就轻易打动了新新父母,选择和解,并开始说服小文的父亲。
他们不相信法律可以解决这件事情,也不希望外人对此指指点点,所以选择忍气吞声。
“那么公道呢?”小文父亲的质问听起来好像是一个笑话。
现实中有多少这样的人,以为忍气吞声就可以解决一切,却不知带来的会是更大的伤害。
不说孩子的父母,说这件事情的目击者小米。
可以说,小米代表的是大多数的目击证人,他们知道一切,明的了是非,判的了对错,但会自己权衡,并选择对自己有利的那一方,甚至也会为了自己的利益选择出卖些什么。
“这件事情不会发生在我身上。”这样一句简单的回答说出很多人的心声。
我为什么要管这种吃力不讨好的事情,反正又不会发生在我身上,和我又没什么关系。
可是真的没有关系吗?真的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吗?
不管是三色事件,还是在各个地方看到的回答,我们会发现,这些事情其实离我们很近,我们以为和自己无关,只是因为不知道。
我们以为自扫门前雪就已足够,但很多现实是只扫自家门前雪往往会被大雪压门。
说了很久的同理心,换位思考,但真正能做到的人很少,面对这些事情,更多的人做的是沉默,做的是和小文妈妈一样撕掉小文的衣服,而不是同律师一样,为脆弱的小文披上衣服。
不管是邻居,还是小文爸爸的领导,亦或者是查案的警察,都是在一次又一次地揭开小文的伤疤,带有同情,却是在一次又一次戳痛小文的伤口。
很多时候,躲得过伤害,却躲不过风言风语。
对于被害者而言,最难熬的不是所经受的伤害,而是旁人的指指点点。
旁观者责任的缺失,以及旁观者在面临这样事情时的有色眼镜,是被害者很难走出阴影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
我们如何对待受害者,如何给予她们最好的帮助,是值得我们所有人深究的问题。
我们还有很多如郝律师一般的好人
三色事件爆发以后,再加上北京的事情,很多人说,今年的冬天很冷。
但冷,也有温暖的人,譬如章子怡,譬如伊能静。
《嘉年华》里,我记忆最深刻的就是郝律师了,和她的姓一样,她是个好人。

警察问她,十几年来都办一个类型的案子,这是为什么。
“因为需要。”郝律师没有犹豫地说道。
没有别的原因,因为需要。
因为郝律师知道,如果自己不做,世上可能会有更多受到伤害的孩子,也许她的力量微乎其微,但她还是愿意做,固执地几十年如一日。
她在卫生间的角落里找到满身创伤的小文,为她披上衣服,她去找小米,寻找刘会长伤害孩子的证据,她努力奔走,就是为了给受害者一个正义。
一次伤害不可怕,可怕的是二度伤害,乃至三度,四度。
医生第二次检查之后,举办新闻发布会,拿出和第一次完全相反的证据,病房里小文无声哭泣,小文的爸爸大闹发布会。
其间原因,不用多说,我们都明白。
因为需要,所以她愿意永远做下去,郝律师的存在其实就是社会上很多人的缩影。
直到看见微博,我才知道伊能静以及一些律师一直默默无闻地在做这些事情。
还有电影的导演文晏,毕竟这样的电影题材很难上映,即使上映也很难取得商业利益,但她还是做了。
在金马奖颁奖典礼上,斩获最佳导演奖的文晏这么说道。

“感谢评审,感谢金马奖,感谢台上的各位老师。最大的意义有两点:一点是《嘉年华》不用抽签就来台湾上映了。这个电影是受侵害的儿童,不仅是中国的故事,也是全世界的故事。第二点是我的创作团队,没有他们就没有我的今天,这个将是对我们整个团队的肯定。我很感谢我的投资人,当他们得知两个女主演是两个小朋友并没有说什么,而面对这样的题材也没有犹豫,因为他们知道这样一个电影对中国意味着什么!感谢大家的努力为那些不能发生的孩子发声!”
在沉默的时候发声是很需要勇气的,而在热闹的时候发声则更需要的是思考。
巧合中和三色的相遇更是值得我们思考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情,又该如何阻止这样的事情再次出现,面对这样的事情我们又该怎么办。
“我们生活在一个嘉年华的世界里面,喧嚣到没有一分钟能够停下来,每天都在坐过山车。但这种光鲜之下到底是什么?”基于这样的思考,导演文晏将电影命名为《嘉年华》,而英文名《Angels wear white》则是因为孩子就是天使,每个小女孩都梦想着将来穿个漂亮的白裙子,但现实却是如此。
电影最后,结局反转的出乎意料,刘会长及背后的一群人受到惩处,正义到来,小文和爸爸笑着生活在一起,小米骑着电车离开,逃离地狱,这是一个美好的寓意。
现实也会如此吧。
很多时候在面对这样的事情时我们都会很无力,想要做些什么,却发现自己什么也做不了。
但《嘉年华》中所提出的旁观者的责任和缺失,却是我们所有人只要有心就可以做到的,面对受害者,我们不指指点点,不以异样的眼神看待他们,平等待人。
如果我们是律师,我们可以向郝律师一般为孩子争取正义。
如果我们是警察,我们可以做一个好警察,认真调查,还孩子一个正义。
如果我们是教育工作者,我们可以教孩子们如何自我保护,做一个好老师。
如果……
对孩子们的保护,不仅仅需要法律,需要的更是我们这些看似无关紧要的人。
如果可以,我也希望,大家可以走进电影院,看一看《嘉年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