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美阅读者散文想法

得到创始人罗振宇的阅读方法,到底有多靠谱?

2022-06-14  本文已影响0人  罗益明

#罗益明

在阅读或者解读一本书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先沉浸于书中之中,抓出重点;

第二个步骤,根据自己的总体感受,提炼概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问题;

第三个步骤,根据问题,不断追问书中的原旨以及其它一切可利用且高价值的参考资料进行分析论证解答。

01  令人失望的阅读方法


前段时间,怀着特别期待的心情,拜读了罗振宇先生的新书『阅读的方法』,只是通篇读完之后,却是略显失望。

本以为如此身体力行践行阅读的罗振宇先生,在博览群书的历程中以及在依托得到APP强大的名师资源基础上,所打造的这样一部专门讨论阅读的著作。

应该是可以为广大得到的用户提供或者进阶阅读方法的一些独家技巧或者原理,但不成想,却让我觉得该书倒更像是罗振宇先生简要告诉读者,自己读了哪些书,且顺便给得到电子书做了一番导流操作。

在书中每一章结束的书单+扫码页面就似乎给人这般感觉。

但不得不说,在营销这一点,个人不得不佩服罗振宇先生这一招着实高明。

再有,在全书二十四章内容中,出现最多的就是很多书籍的摘抄引用,这就像是我们上小学时经常把摘抄的好词好句用在自己的文章中,为了让自己的文章显得深刻优美,但有时却反倒容易适得其反,让人读起来不免味同嚼蜡。

随便打开书中一章,比如书中第二章『转念:给大脑装上开关』,大幅引用的片段涉及:

林语堂《苏东坡传》、李希贵《学校如何运转》、喻颖正《人生算法》、戴维·布鲁克斯《品格之路》、杰夫·戴尔《创新者的基因》、柯林·布里亚《亚马逊逆向工作法》、刘擎《西方现代思想讲义》、王立铭《王立铭进化论讲义》等。

你可以说,很多学者著作,不也常常针对自己讨论的问题,如此引经据典式地来论证,因此,罗振宇先生这样做,也没啥问题。

但值得注意的是,学者讨论的议题与其引述的资料或者专著也好,有其内在服务于子主题以及大主题的相关性,但你看罗振宇先生引证的书籍覆盖面得有多广呢?

可谓是直接用转念一词与相关著作穿透了人文、社科、自然学科界的壁垒。


02  本书的两个问题

另外,在该书中,也可以发现罗振宇先生惯常使用的表达方式,某某老师给他讲了一番话或者一个概念,让他大为启发,便就在对方的基础或者框架内进行自己的阐释与转述,甚至有时会跨领域使用,这就不免有时让人觉得很容易出现以下几个问题:

第一,拿来主义式的做法,是需要批判性继承与发展,倘若一味只是在对方既定的框架或者概念里游走,无疑自己就成为了对方观念意义上囚徒。

但或许,对于罗振宇先生这般奉行实用,强调做事人的态度而言,更重要的当然是好用就行,至于观点的局限与多元,倒似乎可以不考虑,甚至这压根就不是罗振宇先生的责任。

譬如前文提到的转念那一章,基本就是直接调用的那些书中片段简单阐述一下,少有对观点本身提出质疑或者提供多样的视角呈现局限之类的。

当然,该书的体量、风格、主旨并不是为了做这番工作,但罗振宇先生本身无论是每天60秒的语音,还是该书给人呈现的内容,都给个人这种感觉。

那是不是罗振宇先生做不到呢?那倒也不是。

在《设定:我们来假设一下》这一章中,可以看到罗振宇先生简单探讨了一下德国社会学家马克斯·韦伯经典著作《新教资本与资本主义精神》的问题。

他提到韦伯的这套理论的解释力度在西方主流史学界存在很大的疑问,而且也简单举了一下反证,但最后,他又圆回来了。

但其实在这里,就会存在一个可以进一步扩展的问题,从他的大主题来说:『设定:我们来假设一下』,可以专门就历史领域,韦伯该著作以及就这一问题进一步展开研讨。

比如:主流史学界的观点,具体是怎样的?他们怎么解释的?其他的解释力度与实证的关联?罗振宇先生自己又能否有自己的一家之言呢?

只是很显然,书中不会如此呈现。

03  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

第二,跨领域的解释,有时未免不让人担心学科的边界,以及概念的内涵与外延是否失去了其本有的含义。

倒不是说,不能将概念延伸或延展,譬如曾经火级一时的内卷概念,就从西方学者克利福德·格尔茨与中国学者黄宗智先生对农村研究的领域中火出了圈,但是我们就能以此为依据,随意调用概念去通解一切问题么?

在有一期『罗胖60秒:什么样的人是“奴隶”?』中,罗振宇先生提到了尼采一句话中的概念『奴隶』。

尼采说:“谁不把一天的三分之二时间留给自己,谁就是奴隶。无论他想成为怎样的人,成为政治家、商人也好,成为官员、学者也好,只要这样就都是奴隶。”

对于尼采这段话以及奴隶的认识,罗振宇先生认为,放在具体的工做场景来看,这并不是绝对意义上的时间,而是一种感觉。

在他看来,只要你能把被迫做的事情,转化成自己愿意做的事情,向指挥自己的人要资源,顺便做自己想做的事,就不是奴隶了。

听起来很有道理,但其实值得警惕,首先,“奴隶”一词,或者说“奴隶道德”一词的哲学术语,在尼采哲学著作中其本来面目是什么?

这概念有点复杂,但简单来说,它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不同经济地位所谓阶级的划分,而是一种比喻,依据个体生命意志强弱的不同,划分为决定方主人与服从方奴隶。

对于主人而言,它是自我价值的自我立法者,以进取、争斗、支配的状态决定什么有价值,而不是听别人的指示等等。

奴隶与之相反。

那在这个逻辑下,所谓的主人恰恰就是在公司,让你在超出八小时工作外过度劳作时,应该按照自己的诉求,坚守自己的权利,明确拒绝的状态。

奴隶,则是迫不得已服从。但显然罗振宇先生并不太愿意承认这一点,换了一种说法。

但不要忘记,鲁迅先生也提过:吃了苦,没办法反抗叫奴隶,但是如果吃了苦,还要在这苦当中找出乐趣来,那就是奴才。

所以,正如许之东在解读这段时所说,奴隶是一种状态,奴才是一种心态。

其实,问题倒是其次,在个人看来,更为重要的还是在于罗振宇先生,真能比较好的利用自己的经验与条件,针对不同受众的群体,提供一条切实可行的阅读方法论。

所谓切实可行,指的是针对具体的书,或者具体的学科等,提供自己的问题解决之方案。

例如:在阅读『国史大纲』时,遇到的困难是什么?读不进去的是什么?还需进一步理解的是什么?其它学者对其的评判是什么?如何辅助理解?

又或者是针对具体学科的:怎么学习历史?小白入门或者进阶的法门是什么?诸如此类。

当然了,罗振宇先生也提到了,还会进一步迭代,那就期待罗振宇先生,能够不断迭代出更优质的作品。

04  我的阅读方法

对于个人而言,提到阅读方法,也不陌生,我曾一度迷恋过所谓的阅读方法,也曾收集过市面上相关的阅读方法著作进行研究阅读,还针对其中的《如何阅读一本书》、《越读者》等书,写过几篇专门的评述文章。

自己也在不断实践调整摸索阅读的方法,就个人目前而言,在阅读或者解读一本书时,大体可以分为三个步骤:

第一个步骤,先沉浸于书中之中,抓出重点;第二个步骤,根据自己的总体感受,提炼概括三个或者三个以上的问题;

第三个步骤,根据问题,不断追问书中的原旨以及其它一切可利用且高价值的参考资料进行分析论证解答。

具体的呈现方式,可以参看《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反对孙中山的梁启超,为何能被称为革命的启蒙者?》一文。

当然了,对于很多普通读者而言,这其实负担比较大,更为简单的方法,就是置身在同好的环境下,不断进行提问交流沟通,倒转回来审视自己的阅读感受以及促成自己的深度思考。

不过,这都是从非常实用的技巧层面而谈,而且也不系统与具体,将来有时间,也有相对的条件时,个人也会尝试撰写阅读的方法相关著作文章,进一步阐发自己的经验与心得。

最后,在个人看来,再厉害的阅读方法,也不如让自己塑造一颗孜孜不倦的好奇心以及养成深入浅出的理解力。

参考资料:

[1] 罗振宇,《阅读的方法》

图片来源于网络,若侵权请在后台留言删除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