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感同身受"吗?
这可能和我的性格有关,凡看到这种绝对化的新结论,我会忍不住先质疑。于是,我去查了字典,“感同身受”一词出自《晚清文学丛钞·轰天雷》第二回:“再者北山在京,万事求二兄代为照顾,感同身受。”一开始表达的意思是“心里很感激,就像自己亲身领受到一样”,现在演变成了“比喻未曾亲身经历,却如同亲身经历了一般”。也就是说“感同身受”的那个人,本身并未身临其境亲身经历,那么还有可能“感同身受”吗?
01
我闺蜜群里的宛央,前几天和我们讨论了她新文章的选题——“穷人是如何保障生活品质的”,于是我们就在群里谈起了自己过往的经历,虽然几个姑娘出身各有不同,原生家庭的经济状况也相差较远,但我们都属于比较自强独立的姑娘,所以大学毕业后大多需要靠自己在各自的城市里活下去,不是站稳脚跟,是先活下去。
宛央说到她大学刚毕业时,住在城中村,卫生间是公共的,没有厨房,衣服像彩旗一样从一楼一直挂到十几楼。楼道常年都是湿嗒嗒的,泛着贫穷特有的潮气。在这样的环境下,宛央的生活已经很拮据了,还倒霉地遇上了公司重组合并,晚发了工资,连一日三餐都不能保证,晚饭只能饿肚子,被人问起还只好故作轻松地说自己减肥。
她在文章里写道:
走到城中村口的时候,一个男人给我递了张纸条,上面是他的手机号码。我印象非常深刻,因为他对我说:“多少钱一晚?”我呆立在那一会儿,捏紧那张纸条走了,我当然没有给他打电话,但那张纸条我留了很久,我想记住那种耻辱感。
可即使是这样,宛央说,她也想再撑一撑,自己想想办法,而不是伸手向父母要钱求帮助。
看到这些,我哭了。我哭的原因是那一刻,我觉得我“感同身受”。我没有住过城中村,可我在密不透风没有一丝阳光的出租屋里住过,屋子里处处都泛着底层贫穷的无奈。我没有饿过肚子,可我每天只能花10块钱用于吃饭,晚上炒一个素菜还不敢吃完,因为第二天中午要带到公司去吃,晚上菜不够吃怎么办?拌点酱油生生咽下一碗白米饭。我没有被人问过“多少钱一晚?”可我却因为实在太馋了,答应了老色狼的约饭邀请,为了一顿饭被人毛手毛脚,那种耻辱感我一辈子也忘不了。
我们各自都没有亲身参与过当事人的生活,可宛央一说起那段贫穷的经历就能引起我的共鸣共情,也许我和她在细枝末节的感受上未必完完全全一致,可是我非常理解她为什么宁愿饿肚子也不向父母伸手,非常理解一个姑娘为什么宁愿在那样鱼龙混杂的地方住着也不向外界求助。因为如果是我,会和她做一样的选择,这算不算“感同身受”?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感同身受"吗?02
沿着这个思路,我想是不是只要有同样或者相似的经历,就能出现“感同身受”了?
最近有位姑娘非常生气地跟我说,她有一个好朋友曾经遭遇过丈夫的背叛,那段时间整日以泪洗面,人也日渐消瘦,过了好一段时间才慢慢恢复过来。可是现在这个和我聊天的姑娘也遇到了类似的事情,她非常难过,甚至觉得天都塌了。她同很多朋友倾诉,朋友都是安慰她不要这样难过了,为那种人不值得自己这样伤心。她觉得这些人都没有这样疼过,当然可以这样云淡风轻地劝她,如果她们也发生同样的事情,还指不定多崩溃呢。
后来,她想起了那个有过类似经历的好朋友,她想她一定很理解她现在的感受。所以姑娘找到好朋友,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哭诉着。但她万万没想到的是这个好朋友只是递纸巾,劝慰的话甚至比那些没有这样经历的人还少,时不时地跟她说:“都会过去的。”
姑娘忿忿地说:“你说,如果她都不能理解我,这个世界还有谁能理解我呢。我这样伤心,她却只是轻飘飘地说了几句。”
我反问姑娘:“那你希望她可以怎样?和你抱头痛哭?还是和你一起提刀砍了那个负心汉?你自己也说她已经恢复过来了,她在耐心地倾听你受到的伤害,她不能替你疼,她只能告诉你她过来人的经验,就是时间是最好的良药。现在的她,即使再发生当初的事,也未必还有当初的反应了。”
即使是有过相同或类似经历的人,也因为各自的心理承受能力不同,性格不同,心境不同,无法“感同身受”,这也很正常。
不过,我对这件事还有另外一个看法:很多时候,对方其实也许能“感同身受”,但是因为没有做出你预想的反应,所以你感受不到对方的“感同身受”。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感同身受"吗?03
我经常听到有人说,为什么我们常常不被理解?即使自己耗尽全力解释,也不能让人完全懂我们内心的感受。
你听过李志的《梵高先生》吗?有几句歌词是这样的:“谁的父亲死了?请你告诉我如何悲伤。谁的爱人走了?请你告诉我如何遗忘。不管你拥有什么,我们生来孤独。”
我想也许就是我们生来孤独,所以才那么渴望被理解。有很多人在受了伤害或者遇到被人不理解的时候,都很希望这个世界上会有个人能懂他,他们反复地向各种人扒开他们的伤口,其实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对方帮不了他们什么忙,无非是想在情绪上找个出口,希望有人能与他们有共鸣,能“感同身受“。
我不说这个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感同身受”,我也不对以上我举的两个例子判定为那就是“感同身受“,我只想说人是非常复杂的生物,人与人之间的差距真的非常巨大,因此我一直认为在这个世界上,遇到爱不稀奇,稀奇的是遇到了理解。被理解都如此不易,那么比被理解高很多层的“感同身受”岂不是更难?
这个世界真的没有"感同身受"吗?04
我的好朋友李娜前几天在她的公众号里写了一篇文章,题目是这个世界没有”感同身受“,只有”冷暖自知“,我看了以后很心疼,于是写了这篇文章。
最初写这篇文章的目的是我期望用一个积极的态度告诉我的好朋友,世界那么大,你并不孤单,一定存在那个与你“感同身受”的人。可是文章写到最后,我发现我论证不了到底有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而写这篇文章的目的也发生了变化。
越深入思考越发现,那些说世界上没有“感同身受”这回事的人,绝大部分都是在“感同身受“上失望过的人,可为什么一定要要求“感同身受”呢?
我听过一个段子:
一个心理上有疾病的人去看心理医生,医生在充分了解病人的病情后给出了他的治疗方案。病人问:“你曾经有过同样的心理负担吗?”医生说:“没有。”病人很生气地说:“那你怎么可能完完全全体会我现在的感受,你不能完全体会又怎么给我治疗?”医生耐心解释:“我理解生病的痛苦,你只要积极配合治疗,我相信是可以走出阴霾的。”病人依然坚持认为“没有经历不会懂,站着说话不腰疼。”无论如何都不愿意相信一个没有经历过同样疾病的人,能够治疗好她的伤痛。
这虽说是个段子,但这种思维逻辑却十分常见:你没有经历你就不会懂,针没扎在你身上你不会疼,所以无论你说什么劝慰的话,好像都是“你不懂”,“你站着说话不腰疼”,“等你发生了这样的事你就知道了”。
看到悲剧发生,我们会悲伤落泪;看到有人乞讨,我们会慷慨解囊;亲人离婚了,我们会感慨万分;朋友失恋了,会陪她大醉一场。很多时候,我们能做到的只有这些了,我们不能替受伤害的人痛,也不可能当即让自己有相同的经历来体会你的痛。
我知道,别人不一定会懂你的感受。可是那些真心劝慰你的人,希望你好起来的人,看到你受伤了,想来给你包扎伤口的人,可以用“同理心”对待你的人,是想给你帮助的。不要着急拒绝对方的好意,不要关在自己的世界里说“只有冷暖自知”,你告诉我你冷,我希望尽我所能给你送去温暖,你告诉我你热,我希望尽我所能给你带去清凉。这些不比单纯能体会你感受的疼更有意义吗?
所以我想与其在这里论证世界上到底有没有“感同身受”,不如去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给过我们积极正面建议的人,因为可以解决问题从长远上来说真的比“感同身受”重要多了。当然,如果作为当事人的你,真的不曾遇到任何能帮助你走出伤痛、能给你积极回应的人,我觉得也能理解,毕竟人生路,很多时候独行才是常态。
面对别人的伤痛,如果我们能用“同理心”,用换位思考来尝试理解,并给予我们所能给到的帮助,这就够了。如果对方觉得你的建议没有帮助,不必介怀,有时候不打扰或安静地陪伴也是给对方最大的宽慰。
如果你觉得本文不错,欢迎点赞和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