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研笔记43】素养为本的语文课堂再思考

2023-06-23  本文已影响0人  宁超群

对理想中的语文课堂进行再思考,应该是以素养为本的语文课堂。那么,什么是素养?什么是核心素养?怎样的课堂才算得上是素养为本的课堂呢?

素养是在特定情境中通过利用和调动心理、社会资源(包括技能和态度)以满足复杂需要的能力。

核心素养是每一个个体在现实生活中生存和发展所必须的,其“核心”是21世纪智能化时代个体与环境互动的关键构成及其内涵的综合和提炼,具有普遍性、后天综合性和迁移性的特征。

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就是培养个体适应并超越生存和发展需求的品质,提升个体与各种环境良性互动的可能性。

从语文学科课程层面理解,素养为本的语文课堂一方面确保共同育人价值在本学科贯彻落实,另一方面确保本学科独特育人价值的彰显。2022版《语文课程标准》提出了文化自信、语言运用、思维能力、审美创造四个素养。四个素养逐层深入,既体现了语文课程自身的特征,也涵盖了语文实践在心理、行为、社会、文化等方面的育人价值。四个素养不是割裂的,而是立体交融在具体的语文实践活动中的。四个素养构成了一个有机的整体,阐明了语文课程承载的共同和独特育人价值。厚植学科育人价值,确保学生作为“一个完整的人”的成长和发展。真实性是核心素养的精髓。素养本位的语文教学,就是要指向如何应对和解决各种复杂的、不确定的复杂现实问题或任务。在复杂现实问题解决过程中,个体需要选择、重组和运用在课程学习中习得的知识和技能、思维方法、情感态度或价值观,以认识和理解情境,形成行动计划,提出解决方案,课堂所学实现高通路迁移。在这一过程中,学科知识、方法和价值得到了不断整合和重构,逐步发展学生素养。

要真正落实素养为本的语文课堂,后期要在“和润语文”课程体系的动态建构中,在“学科育人视野的五育融合教学”的研究中,在“小学生综合素质评价校本化建构”的研究中,学习网师小语团队的智慧,主动承担研课团队的志愿者任务,提升自己,将所学带到学校,以校本研究为主要形式,以微研究共同体为依托,聚焦学科本质,开展大概念教学研究,提炼单元大概念,设置表现性任务库,研发大概念为核心的教学课堂评估量表,利用一线教师的集体智慧,走出分享语文课堂的唯一性,探索语文的课堂样态的多样性。

上一篇 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