匠人渐去,故乡已远
从来没有一本形式和内容都如此厚重的书,摆在面前。
它像一块烧焦的砖头,全身黑漆漆地,不打开甚至没有书的样子。
这是设计师朱赢椿花很长时间、走了很多地方、费尽心思做出来的。
相信每个第一眼看到的人,都会被它震撼到。但我却仍在第一遍读完全书时,用一张报纸给它包了书皮,有时,那深黑的沉重,令人透不过气来。
《匠人》读过很长一段时间了,心情却迟迟走不出那个村庄。
书中描写了十五位匠人,都是作者的家乡苏州北地的一个村落――申村的居民。十五个人,十五个不同的人生。
透过他们真实的爱与恨,透过他们一个一个人的生长生存,展现的是一个村庄更是一个时代的变迁史。
《剃头匠》是我最喜欢的一篇。
这是个可爱的老头,嘻嘻哈哈,喜欢跟大人小孩开各式的玩笑。他每月走家串户,去给村子里每个人剃头,吃饭就在各家吃。饭好与不好,他从不计较。年底,各家都会送一些东西给他当做工钱,东西多少他也是不计较的,反而常说,“哎呀,太多了!”
他也是书中为数不多的一个得到善始善终的老人。他得到全村人的敬重,是大家后来才知道的——因为他曾经用手中的剃刀,悄无声息地杀死过一个驻扎在村子的日本军官。
另一个喜欢的故事是《雕匠》。这是一个关于爱的悲剧。雕匠偷偷喜欢了一个年轻寡妇芹秀,那是他的战友井水的相好,后来,井水死在战场。
而他回乡后几次与芹秀来往后招致人们闲话,后来,芹秀早早死去,他一生未娶,一个人兜兜转转最深情的爱,全部藏在心底埋了一辈子。
我知道,在那个特殊的年代,这个故事注定不会有结果。但每次看完这一篇,心里总有隐隐的痛挥之不去。所谓存天理灭人欲,所谓的封建礼教,所谓的贞洁牌坊,扼杀了多少人的幸福。
“杂匠”是作者的大伯,因为他学的手艺很多,但没有一样精通,所以被称做杂匠。他也真的干些不靠谱的事。捣黄猫儿、捉鱼、养蚕、逮癞蛤蟆,养鸽子。
只记得读到这一篇的最后,杂匠已经过世,作者记起自己当年第一次离开村子外出打工时,大伯“就在现在埋着他的地里劳作”。他问作者“要去哪里?”,作者说“我出去。”其实他自己也不知道自己要去哪里。
如今,作者已客居巴黎,他的杂匠大伯若在天有知,是绝对不会想到他的侄子那一走,会走出那么远,走出了国门,去到了他永远也不会想到的地方。
一篇一篇读下去,那些人,那些事,带着我们穿过时间和地域的长河,回到每个人心头的故乡。
那是农村经济的时代,大家靠自己的手艺生存,一个村子靠这些人的手艺支撑,基本可以自给自足。
你给大家剃头,我给大家做木工、瓦工,他在村子做豆腐,他织布他扎花灯,吃穿用度还有娱乐休闲,生活所需的一切,就在屋前屋后。大家很少计较干多干少,给的报酬多少,绝大部分人心是善的,是明事理懂感恩的。
匠人渐去,故乡已远透过一个个人物的命运,我更多地从书中读出了一种乡村的秩序。
比如,木匠家的一把大锯若在半夜发出声音,就是有人去世了,大家要立即起床去做棺材――“任何一个木匠,只要喊了,手里有再重要的活儿,都得放下,立即赶过去”。没有考核,没有督促,大家都自觉遵守着千百年来形成的秩序。
其实,木匠是作者的爷爷,从书中我们可以看出,他是比较受人敬重的一个人,雕匠的秘密唯一告诉木匠;带着裁衣匠的生死,大家找去木匠商量,感觉他类似于一位德高望重的乡贤。
我还从书中读出了一种讲求公义的乡村温情。
匠人们收工钱,有收现金或粮食的,有收各样东西的,也有人暂时没有不给的,但只要在大年三十打个招呼“实在不好意思,明年再说吧”,所有的匠人都会回“没事没事,不急”。那时谁帮谁个忙,欠多少人情,各人心里有数,用不着现还。
我更从书中读出了一种朴素的因果轮回和善恶有报的价值观。
文中有善良如木匠花灯匠剃头匠等人,也有可悲可鄙的人,如铁匠。他曾要在那场众所周知的特殊运动中,硬是置一个人于死地而后快。而后来,他的家和他的家族,几乎无人有好的结局。他的四个子女有三个在年轻时因各种原因意外死去,唯一还在世的一个儿子一生未娶,不过,目前他已看不到丝毫愁苦的底色。
申村还有一个特别的习俗,那里“人神共处”。起初感觉有些不可理解,而仔细思索,我们是不是很早就了解了西方的阿波罗、宙斯、赫拉诸神?农村里有敬天神地神雨神,人们敬门神灶神土地神,我们春节习俗里“辞灶王”等等。
那其实是上古文化流传下来的一种文化基因和文化密码,也是千百年来,朴素的人民对天地、对自然的敬畏之心,如今在很多地方却被当作封建迷信一概弃之。
作者申赋渔从小在申村长大,后来在外闯荡,离家数十年后,忆起故乡的人和事,觉得甚是悲凉。其实每个从乡村走出的人,何尝不是此种况味。
作者在后记中写到,“和本书的设计师朱赢椿重归故里,看到的是开始没落的申村,青壮年都走了,留下的是孩童和老人”。而很多老人,也在一个个离去。
他说,“我所熟悉的一代人,一个个凋零。这个村庄,很快就将不复存在了。”如今等待申村的,只有破败。它注定要在城市的冲荡下日渐凋零,不复被人记起。
记得安妮宝贝曾写到:城市声势浩大,乡村日渐荒芜。也许这是如今很多中国乡村的命数,无比地感伤和巨大的无力感充斥内心。
于是想起一首短短的描写故乡的诗句,因获得十万元奖励而受到关注:
故乡很小,小得只盛得下两个字。
在我们年岁渐长远走他乡之后,才逐渐懂得故乡的意义。当我们懂得它之后,它已不再是旧日的它。
我们终其一生行走在世间,时时刻刻体味各种人生况味,心底残存的一处柔软,永远是留给亲人和故土的。而对很多人来说,其实,故乡是回不去的地方。所以,我们的乡村振兴战略,注定还要有很长的路要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