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考,快与慢》摘抄:与从别人那儿听到令人惊奇的事实相比,你更有
1.我们也清楚,如果看书时老是重读不知所云的内容,这就说明我们在强迫自己去读一本无聊的书。
2.通过观察瞳孔变化和大脑活动,我们发现高智商的人往往需要较少的努力便可解决同样的问题。普遍的“最省力法则”不仅适用于体力活儿,还适用于我们的认知行为。这个法则主张,如果达成同一个目标的方法有多种,人们往往会选择最简单的那一种。在经济行为中,付出就是成本,学习技能是为了追求利益和成本的平衡。因为懒惰是人类的本性。
3.想要同时记住不同的想法也需要耗费精力,其中有些想法需要按不同方案实施,另一些想法则需与一定的规则结合起来实施。
4.慢思考最耗费脑力的思考形式就是那些催你思考的形式。
5.边散步边思考其实是一件很轻松,很惬意的事,但在某些极端情况下,这些活动似乎在争夺系统2有限的资源。
6.不断转换任务和提高大脑运转速度从本质上说是不会让人感到快乐的,人们总是尽可能避开这种情况,这就说明了为什么最省力法则能成为法则。
7.体验过心流的人将其描述为“一种将大脑注意力毫不费力地集中起来的状态,这种状态可以使人忘却时间的概念,忘掉自己,也忘掉自身问题”。
8.当人们忙于认知活动时,更有可能作出自私的抉择,会用带有性别歧视的字眼,并在社交场合作出肤浅的评判。
9.如果你必须强迫自己去做某件事,而此时这件事又面临一个新的挑战,你就会很不情愿或是根本无法进行自我控制。这种现象被命名为自我损耗。
10.聪明不仅是指推理的能力,也指在记忆中搜寻相关信息和在必要时调动注意力的能力。
11.钱这一概念会滋生个人主义:不愿和他人在一起,不愿依赖他人,也不愿接受他人的请求。
12.当人们感觉自己的心灵受到了玷污,往往也会引发他们清洗自己身体的想法,这种冲动被称为“麦克白效应”。
13.认知放松度介于“放松”和“紧张”之间。放松是事实进展顺利的标志——没有障碍,没有新情况,没必要转移注意力或投入更多精力。紧张说明存在某种问题,且需要不断调动系统2参与其中。
14.处于认知放松状态时,你有可能心情不错,因此会喜欢你亲眼所见的事物,相信你亲耳所闻的消息,相信你的直觉,感到当时的状态是舒适而熟悉的。此时,你的想法也有可能相对随意,肤浅。当你感到紧张时,你更有可能警惕,多疑,会对手头上的事情投入更多精力,感觉局促,较少犯错,但你的直觉和创造相较平时会下降。
15.想让人们相信谬论有个可靠的方法,那就是不断重复,因为人们很难对熟悉感和真相加以区别。
16.如果你记不清楚某个陈述的来源,也无法将其与自己知道的事物建议起来,这时你就别无选择,只能跟着认知放松的感觉走了。
17.如果在很在意自己在别人眼里是否值得信赖,是否聪明睿智,那么说话时就言简意赅吧,能用简单句的时候就别用复杂句。
18.重复能引发放松状态和令人舒心的熟悉感。著名心理学家罗伯特.扎伊翁茨曾潜心关注重复某种刺激和这一刺激最终带来的轻微情感波动之间的关系,扎伊翁茨称之为曝光效应。
19.对惊喜的承受能力是你精神生活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惊喜本身也是最敏感的指示,它可以表明我们如何理解这个世界,我们希望从这个世界中得到什么。
20.当我们对答案不确定时,系统1就根据过往经历去堵一个答案。这种下堵的规则是明智的:最近发生的事及当前情境是作抉择时最重要的因素。
21.当人们劳累或是精力耗尽时,更容易受那些空洞却有说服力的信息影响。例如广告。
22.喜爱(或讨厌)某个人就会喜爱(或讨厌)这个人的全部——包括你还没有观察到的方面——这种倾向就叫做光环效应。
23.当人们按照要求对可能性作出判断时,他们实际上是对其他的事情作了判断,并且认为自己已经完成了判断可能性的任务。遇到很难的“目标问题”时,如果脑海中马上出现了一些与之相关联且容易回答的“启发性问题”的答案,系统1通常便会采取这种“替代”的做法,采用替代问题的答案。
24.心理学家保罗.斯洛维克提出了“情感启发式”的概念,认为人们的好恶决定了他们的世界观。
25.从记忆中搜寻这类问题的实例,如果搜寻过程既轻松又顺畅,这些事的发生概率就会被判断很大。我们将可得性启发法定义为通过“实例呈现在脑中的轻松程度”来判断概率过程。
26.可得性启发法就是用一个问题替代另一个问题:你希望估测某一范畴的大小或某一事件的(发生)频率,但你却会提到自己想到相关实例的轻松程度。
27.你做的事情偶尔会超出自己的分内事,但你应该知道,当你有可能有这种感觉的时候,你的团队里的每个成员也都可能有同感。
28.自我评估是由事件呈现在脑海中的轻松度来衡量的,轻松地想起某件事的体验比想起事情的数量更重要。
29.对死亡原因的估测因媒体报道而有所改变。报道往往偏向新鲜和尖锐的事。媒体不仅影响了公众的兴趣,也受到公众兴趣的影响。
30.我们脑海中的世界并不是真实世界的准确反映,我们对事件发生频率的估测也会受到自己接触这些信息和频率与个人情感强烈程度等因素的影响。
31.当人们更青睐于某项技术时,他们就会认为此项技术更有优势,风险更小,如果他们不喜欢某项技术,则只会想到其他缺点和廖廖几个优点。
32.感性而非理性,易被琐碎细节左右,并且对较小的可能性和极微小的可能性之间差别的感知力不够敏锐。
33.政策制定者必须努力保护公众不受恐惧情绪的影响,而不是只保护其不受真实存在的危险的伤害。
34.对于许多专家而言,概率是信念主观程度的评估手段。有些事你确信无疑,例如今天早晨出太阳了,而另外一些事是你认为根本不可能的,例如太平洋突然结冰了。还有许多事会令你半信半疑,例如你隔壁的邻居是一个计算机科学家——这便是此事在你眼中的概率。
35.典型性的第一宗罪就是,它过于喜爱预测不可能发生的(低基础比率的)事件。第二宗罪是它对证据质量不够敏感。
36.原则上讲,你当然知道不值得信任的信息就相当于没有信息,但是眼见即为事实使你难以遵循那条原则。
37.当你怀疑信息的可靠性时,可以做一件事:作概率判断时,往基础比率那方面想。别期望遵循这条原则会很容易——它需要在付出很多努力的情况下,才能实现自我监督和自我控制。
38.关于贝叶斯定理,有两点我们要铭记在心,要知道我们总是喜欢把事情搞得一团糟。第一,基础比率十分重要,即便是在手头的案例已有证据的情况下依然如此,第二,通过分析证据得到的直观印象通常都会被夸大。
39.预言家总会给其客户设下陷阱:对情节加以详述会使其更可信,却更不可能成为现实。
40.改变一个人对人性的看法很难,改变一个人对自身阴暗面的看法就更难了。
41.与从别人那儿听到令人惊奇的事实相比,你更有可能因为从自己的行为中发现惊人的事实而学到知识。
42.对良好表现的嘉奖比对错误的惩罚更有效。
43.能够成为《体育画报》封面人物的运动员在前一赛季一定表现极为出色,也许这种出色的表现在很大程度上源于运气——运气是善变的,接下来他就没那么走运了。
44.回归效应随处可见,但是我们却无法识别它们的真面目。
45.有些直觉主要依靠反复训练得来的技能和经验。还有些直觉有时从一开始就难以从主观上进行区分。这种直觉受启发法的影响,通常会用简单的问题来替代难以回答的问题。你的直觉会产生极端预测,而你也很容易对这种极端信心满满。
46.人类的大脑无法妥善处理没有发生的事情。实际上,很多实实在在发生过的重要事件中包含着众多抉择,这些抉择会诱导你夸大技能的作用并低估运气对最终结局的影响。
47.谷歌公司的案例也包含了大量的技能,但运气在公司的实际运作中发挥的作用远远超出了故事中所讲述的那个水平。运气的成分越多,从中能学到的就越少。
48.我们满心相信这个世界是有意义的,这份信心建立在一个稳妥的基础之上:我们最大限度地忽略自己的无知。
49.你无法重构过去的想法,这种情况会不可避免地导致你低估自己受往事影响的程度。巴鲁克.费斯科霍夫率先揭示了“我早就知道”效应,或者说“后见之明”现象。
50.好的决策如果产生了坏的结果,我们就会责备那些决策制定者,而对那些只是在事后才能明确看出是正确的决策而言,其制定者也不会因此得到什么赞扬。
51.尽管后见之明和结果偏见总会有滋生风险之嫌,却也会给那些不负责任的冒险者带来不应得的回馈,例如某位将军或企业家一次疯狂的冒险举动竟然成功了。那些一直很幸运的领导者不但从未因冒太大的风险而受到惩罚,相反,人们总会相信他们有很强的鉴别力和先见之明,能够预见成功,而那些曾经怀疑过他们的明智的人事后也会被视为平庸,胆小,懦弱之辈。几次幸运的冒险便会给一个不顾后果的领导人罩上耀眼的光环:极富远见,英勇果敢。
52.诸位执行总裁的确会影响公司业绩,但这种影响远比商业书籍中所宣称的小得多。
53.一位对公司业绩几乎没有什么控制能力的执行总裁是不会给人留下特别深刻的印象的,即使这家公司运行良好,人们也不会对他有什么印象。很难想象人们会在机场书店排起长队去买一本满怀热情描述商界领袖管理经验的书,因为这些领导的表现一般而言也就比仅凭运气强那么一点。消费者必须对决定企业成功与失败的因素有个明确的了解,他们需要一些信息帮助自己了解这些因素,哪怕这些信息有多虚假都无妨。
54.有两种类型的商业书籍很受欢迎,能够满足人们对虚幻确定性的需求。这两种类型包括:描写特别的个人和企业(常见的)成功与(偶尔)失败的历史,分析成功与比较成功企业之间的区别。成功和失败的故事常会夸大领导风格和管理措施对公司业绩的影响,因此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没什么用。
55.人们很可能认为一家成功公司的执行总裁必定是头脑灵活,讲究方法,行事果断的人。假使一年过后事情变得很糟糕,人们又会将同一位总裁描述成稀里糊涂,僵化死板,独断专行的人。明明是同一个人和同样的行为,在事情进展顺利时就是讲究方法,而事情进展不顺利时就成了死板,光环效应的影响的确太大了。
56.公司是非常成功还是不怎么成功,其间的区别在很大程度上要看这家公司是否幸运。知道了运气的重要性,看到非常成功和不怎么成功的公司在对比过程中体现的高度一致的模式,你就尤其应该持怀疑态度。
57.通过提供人类大脑所需,企业成败的故事与读者实现了共鸣,这里的所需指的是关于成败的简单信息,其中明确表明了原因,忽略了运气的决定性力量和回归的不可避免性。这些故事引起并维持了关于了解的错觉,同时给读者上了一些没有什么持久价值的课,但这些读者却偏偏愿意相信这些内容。
58.对某个判断的主观自信并不是对这个判断正确概率的合理评估。自信是一种感觉,它能反映出某条信息和处理该信息时所体现的认知放松的一致性。由衷地承认不确定性乃明智之举,但如果有人声称自信满满,只能说明他在脑海里已经构建了一个连贯的情节,当然这个情节未必是真实的。
59.麦基尔的核心理念是,一只股票的价格包含了关于公司价值和对股票前景的最佳预测的所有信息。如果市场上所有资产的标价都是正确的,就没有人能通过交易来预测会赚还是赔了。最佳价格使得聪明无处施展,但它们也会保护不聪明的人免受自身愚钝的损害。
60.交易者的主观经验只不过是他们在很不确定的情况下作出的看似明智的猜测而已。然而在高效率的市场中,明智的猜测比瞎猜也准不了多少。
61.重大历史事件是由运气决定的,尽管这一说法显然是正确的,却依旧令人震惊。
62.短期内的走向是可以预测的,且人们的行为和成就能从以往的行为和成就中得到较为准确的预测。
63.普遍的不一致性很有可能是由于系统1对极端条件的依赖所致。我们从那个主要实验可以得知,在我们的环境中有一种不被注意的刺激物在本质上影响着我们的思想和行为。这种影响会从这一时刻波及下一时刻。在炎热的天气里,短暂的凉风会使你感到心情舒畅,这个时刻无论评估什么都会相对更积极一些。
64.社会科学中常用的数据统计分析是按照某一运算法则评估不同的预测因素,这叫做多次回归,且已经被运用于常用软件中。多次回归中体现的逻辑很有说服力:它找到了将各种预测因素权衡后再整合到一起的最理想公式。
65.对通过数理统计来作决定的厌恶情绪影响着人类,这种厌恶源于我们本身对自然事物的偏好以及对人工合成产物的否定。
66.人们对直觉的自信心不能作为他们判断的有效性的可靠指标。换句话说,当有人告诉你你应该相信他们的判断时,不要相信他们,也不要相信自己。
67.一个可预测的,有足够规律可循的环境。一次通过长期训练学习这些规律的机会。
68.在环境缺乏牢靠的规律时,不要相信直觉。
69.专业人员是否有机会培养直觉性专业技能主要取决于反馈的质量和速度,以及是否有足够的时间进行练习。
70.什么时候可以相信有经验的专业人士的直觉?我们的结论是,大多数情况下,我们还是可以将可能是有效的直觉与可能是无效的直觉区分开来的。这就好比判断一件艺术作品的真假一样,关注这件作品的出处通常比关注作品本身的判断准确率更高。如果环境有足够的规律性,并且在判断时有机会掌握这些规律,联想机制就会识别这些情境并做出快速且准确的预测与决策。这些条件若得到满足,你就可以相信某个人的直觉。
71.我遵循了我们已经计划好要纳入课程体系的课程:从一个团队获取信息的合理方法并不是通过公开讨论,而是通过私下收集大家的观点来完成。
72.我和阿莫斯创造了“规划谬误”这个新词来描述下列计划和预测:1.不切实际地接近理想状况(的计划和预测)2.可通过参考类似案例的数据得到提高(的计划和预测)。
73.乐观偏差是人们愿意承担风险的重要原因。在经济学标准的理性模式下,人们愿意冒险是因为胜算大——他们之所以现在能承受有代价的失败,是因为他们相信最终成功的概率很大。这是替代的一个观点。
74.拥有乐观心态很正常,但一些幸运儿比其他人更为乐观。如果你天生就有乐观偏见,无须别人告知,你就知道自己是个幸运儿,因为你已经感到幸运了。乐观心态大多是遗传下来的,是人类普遍存在的一种性情,偏向于看到事物积极的一面。如若让你为自己的孩子求个愿望,你应该真心希望他或她有个乐观的心态。乐观主义者通常都是开朗快乐的,也因此颇受欢迎。他们对失败和困难的承受力都比较强,患抑郁症的概率低,免疫系统良好,也更注重身体健康。他们感觉自己比别人健康,事实上他们的确是更长寿。
75.只有那些带有轻微偏见并且能在不脱离实际的前提下“强调积极因素”的人才能享受乐观主义带来的益处。
76.对他人生活影响巨大的人可能是乐观和过度自信的,这种人承担的风险远大于自己所能意识到的水平。
77.一般来说,个体经营的财务收益属于中等:同等条件下,人们通过向雇主出售自己的技能得到的平均回报要比经营自己的企业更高。这表明乐观主义是普遍的,执拗且代价昂贵的。
78.在解读过去和预测未来时,我们强调了技能的因果角色,却忽视了运气的影响。因此,我们产生了“控制错觉”。
79.竞争忽略的结果是产生了许多额外入口:众多竞争者进入市场,导致市场不能保证赢利,所以平均下来,其结果就是亏损。
80.个人及企业会奖励那些提供了冒险且有误导性信息的人,而不是说真话的人。我们从造成大萧条的金融危机中学到的是:总有一段时间,专家间和企业间的竞争会造成大家对风险和不确定性视而不见。
81.乐观的主要益处是使人有了从受挫中复原的能力。正像积极心理学创始人马丁.塞利格曼认为的那样,“乐观的解释风格”通过捍卫自我形象使人产生了复原力。从本质上来说,乐观风格包括对成功进行嘉奖和对失败少加责备。至少在某种程度上,这种风格是可以被训练出来的。塞利格曼记录了多个高失败率行业的训练效果,例如上门推销保险(网络时代以前的普遍做法)。当某个人被一个愤怒的主妇当面摔门拒之门外时,这个人肯定会想“她是个糟糕的女人”,而不是“我是个笨拙的销售员”。
82.不爱夸大自己重要性的人在反复面对挫折和失败时会一蹶不振。
83.框架效应:由无关紧要的措辞变化引起的巨大偏好变化。
84.大多数人都不喜欢冒险(即不喜欢接受最不可能的结果),而且,如果在期望值相同的风险收益和确定收益中作选择,他们就会选择确定收益。
85.人们体验到的快乐是由他们财富的近期“变化”决定的,而不是由界定其参照点的不同财富现状决定的。这种参考依赖普遍受感觉和知觉影响。
86.你只是喜欢得到,不喜欢失去——几乎可以肯定地说,你对失去的厌恶程度远大于你对得到的喜欢程度。
87.损失厌恶系数指的是两种动机的相对强度:我们想要规避损失的动机要强于获得利益的动机。
88.人们通常会设定一些短期目标,对于这些目标他们会努力去实现,但并不是必须去超越。人们在实现一个最接近的目标后往往不再那么努力,而这样做有时候会违背经济逻辑。
89.从零到5%的巨大转变表明了“可能性效应”,从95%提升到100%是另一种实质性改变,也会产生巨大的影响,是“确定性效应”。
90.人们对前景理论的最初构想包括这样的观点:“罕见事件不是被忽视就是被过度重视”。
91.顺畅性,生动性以及想象的轻松程度等因素会影响决策权重。
92.钱是衡量一个人自身利益与自我成就感的标尺。
93.沉没成本孛论导致人们在不被看好的事情上浪费了太多时间,例如不幸福的婚姻,没有希望的研究项目等。
94.后悔是一种情绪,也是一种自我惩罚。人们做出的许多决策都是因为不想后悔(“不要这样做,否则你会后悔的”是个非常常见的警告),现实生活中我们也有很多后悔的事。有两位荷兰的心理学家对这种情绪状态作了很好的描述,他们注意到,“后悔”总是与一个人本该更加了解的情感,不详的预感以及对做错的事或失去的机会念念不忘等情绪形影相随,与严厉自责和改正错误的倾向形影相随,与“此事如果没有发生该多好”或是“如果再有一次机会该多好”之类的想法形影相随。当你想象自己正在做某事而不是在想曾经做过的事情时,就会感到强烈的悔意。
后悔是由替代现实的可用性引发的反事实情绪。
95.决策制定者容易感到后悔,而痛苦的情绪则对很多的决策制定都有影响。
96.人们对由于采取行动而导致的结果,会比因不行动而产生的结果有更为强烈的情绪反应(包括后悔)。
97.你更容易在生活中比钱更加重要的方面产生损失厌恶,例如健康。
98.如果你能够在情况变糟糕时,先仔细考虑自己是否会后悔再作决定,那么你将来的遗憾也就可能会更少一些。你应该也知道,后悔总是伴随着后见之明的偏见而来,所以,任何你能做的,防止后见之明的措施都有可能是有益的。我个人躲避后见之明的方法是:在做有长远影响的决策之时,不要太过周密,但也不要完全凭偶然行事。如果你考虑到了一点点,你可能在事后说,“我本可以作出更好的选择”,这种后见之明理解更会令你很不甘心。
99.你不应该形成单一评价和综合评价总是不一致的印象,也不应该认为判断完全是混乱的。判断和偏好在同一种类中是一致的,但当事物从属于不同的种类时,就是不一致的了。
100.相对于附加费来说,人们更容易放弃折扣。附加费和折扣也许在钱数上来看是相等的,但它们在情感上是不等的。
101.在获得的框架下,他们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在损失框架下,他们更愿意选择赌一把。
102.当结果是正面的时候,决策制定者更愿意选择确定的事(他们是风险规避者),当结果都是负面的时候,他们更愿意拒绝确定的事,愿意赌一把(他们会冒险)。对风险规避或冒险的偏向都不是基于现实的。在同样客观的结果中,做出的偏向会随着不同的制定情况而反转。
103.人在任何时刻的心情都由他的性情和整体的幸福感决定,但情绪上的幸福也会在一天或一周之内出现巨大的波动。人在某个时刻的心情主要取决于当时的情境。
104.注意力是关键。我们的情绪状态绝大部分取决于我们关注的事情,我们通常都会关注正在进行的活动以及直接环境。
105.对时间的利用是生活的一部分,是人们可以掌控的。少数人可以用意志力使自己更为开朗,乐观,但是许多人可能会安排他们的生活,使自己少花些时间交谈,多花些时间做喜欢的事,见喜欢的人。由不同活动产生的感受表明,人们可以用另一种方法提高经验的质量:将消极休闲的时间用在其他事情上,例如将看电视转换为更为积极的休闲方式,包括社交和锻炼。
106.情境因素,生理健康以及社会接触等对于经验自我幸福感的重要性。
107.贫穷使人悲惨,富有可能会提升某个人的生活满意度,但总体来说却不能提高经验自我的幸福感。
108.极度的贫穷会增强经验对生活中其他不幸经验的感受。这尤其体现在生病上,生病对于贫穷的人来说会比家道小康的人有更糟糕的感受。
109.心情启发式是回答生活满意度的一种方式。
110.当别人要求你评估自己的生活时,你的大脑并不是只有当前这一种情绪。你很可能会想到最近刚发生或即将要发生的重要事件,会想到反复担心的问题,比如爱人的健康或是经常与你儿子在一起的那些坏伙伴,还会想到重大的成就和使你痛苦的失败。你可能会想到几个与总体幸福度这个问题相关的观点,但多数其他观点你还是想不到的。即使你快速得到的关于自己生活幸福感的评分不会受与之完全无关的事情(例如机器上的硬币)的影响,此评分还是会取决于少数极易想到的观点,而并非取决于对你生活中所有领悟的仔细衡量。
111.经验自我的幸福感和生活满意度在总体上取决于性情的遗传,这也是个人生活环境与其生活满意度相关性低的原因之一。
112.对于那些认为有钱很重要的人来说,收入对生活满意度的影响更大(总分为5,其影响为0.57分),而对那些认为钱不重要的人来说,收入对其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则只有0.12分。相对于普通人来说,想要且能得到钱的人对生活明显更为满意,想要却没有钱的人则对生活更为不满。同样的原则也适用于其他目标——对生活不满的成年人,解决这个问题的一个方法就是设定非常难以实现的目标。
113.聚焦错觉能使人们对自己当前的幸福状态,他人的幸福感以及自己未来的幸福感判断错误。
114.聚焦错觉会产生一种偏见,这种偏见会导致人们更加看好本身就能令人兴奋的事物或经历,即使这些事物或经历最终也会失去吸引力。人们忽视了时间,致使维持人们长久的注意力价值的经验很少受到关注,至少比这种经验应得到的关注要少。
115.两个自我指的是感受当下的经验自我以及记录并作出选择的记忆自我。
116.比起细水长流的幸福来说,人们更偏好享受短暂却强烈的快乐。这种偏见是由结合了峰终定律的过程忽视造成的。与这种偏见相反,另一种偏见使我们更为害怕短期,强烈的疼痛,而对于长时间但较轻微的疼痛却更容易接受。过程忽视还使我们容易接受长期但轻微的不愉快,因为其结局会更好,若某件事的结局不好,即使其过程是长期且快乐的,我们也会忽略掉。
117.峰终定律:整体的回顾性评级可通过将最糟糕时期和最后时刻的疼痛程度的平均加权而评估出来。
118.过程忽视:过程的持续对所有疼痛的评估没有任何影响。
119.人们通过市场交易的规律发现了禀赋效应,当个人一旦拥有某个物品,那么他对该物品价值的评价要比未拥有之前大大提高。
120.如果一则消息没有马上被视为谎言,那么不管其可靠性如何,它都会对联系系统产生同样的影响。这个消息的重点是故事,随便根据什么信息编造的都无所谓,即使这则消息的信息量很少,质量很差劲也无所谓,因为眼见即为事实。这就是锚定效应的影响。
121.锚定效应:人们在对某一未知量的特殊价值进行评估之前,总会事先对这个量进行一番考量,此时锚定效应就会发生。一旦你要考虑某个数字,锚定值是不断调整变化的,有高锚定值,有低锚定值,还有随机锚定值。是否会成为一个估测问题的可能答案,这个数字就会产生锚定效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