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字经》,说给孩子听道学•国学•养生国学与传统文化

《三字经》说给孩子听(五)——“二王”的故事

2018-12-14  本文已影响42人  小伢儿国学

                     

                        子不学,非所宜,

                        幼不学,老何为?

小朋友不学习是不应该的,小的时候不好好学习,等到老了,还能做什么呢?

讲一个小故事。

王羲之是我们国家一位很了不起的书法家,他的儿子王献之也从小跟着他学书法。爸爸对小朋友的要求很严格,小朋友进步很快,慢慢的名气大起来了,有点骄傲了。他跑去问他的妈妈:“我的字怎么样,再练三年差不多了吧?”妈妈摇摇头。“那五年总行吧?”妈妈又摇摇头。小朋友不服气了,说:“那到底要多长时间啊?”他的爸爸说:“你把这院子里的十八缸水都练笔用完了,差不多能有点成绩了。”

小朋友心里虽然不服气,但是又苦练了五年。一天,他把练习的字拿给爸爸看,以为会得到爸爸的表扬,谁知道爸爸一边看,一边摇头,直到看到一个“大”字还算满意,提笔在“大”字下面点了一点儿,然后把字都还给了小朋友。小朋友又把字拿去给妈妈看,说:“我这都是照着爸爸的字练的,您看看怎么样,像不像?”妈妈看了后,指着那个“大”字下面的一点,说:“只有这一点像你爸爸的字。”

小朋友听了终于服气了。从此,他勤学苦练,真的把十八缸水都用完了。他也终于成长为一个大书法家,和他的爸爸并列被称为“二王”。

注:古人认为,小朋友13岁以前学习效果最好,因为古人强调记诵,13以前记忆力最强,学过的不容易忘。所以,古人3、4岁就开蒙了。现在也有一种理论,说小朋友6岁前不要识字,不要学英语,快乐玩耍就好。玩是小孩的天性。这么说有一定的道理。但是在一点都不学和紧逼着学之间,是不是能找到一条适中的路。我想还是老子的那句话:“辅万物之自然而不敢为”,顺从小朋友的个性和特点,因势利导,安排适合他的学习内容和学习节奏。至少在6岁前的学前教育中,尽量做到个性化,因材施教吧。
上一篇下一篇

猜你喜欢

热点阅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