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译】浏览器之殇
引言
不久之前,Windows Central发布了一则传言,声称微软即将放弃Edge,或者更准确地说,正计划用一款使用Chromium内核的新浏览器来取代它。这一传言很快就被主流媒体所接受,并且据我所知,微软并未出面否认(2018年12月6日更新:微软已经确认这一传言为实),所以我推测这一传言所言非虚。这促使我把对于浏览器发展现状的一些想法在这里分享给大家。
如果你是第一次看我的博客的话,我需要补充一点背景介绍。从1996年开始,我就是Web从业者了,浏览器战争中迸溅的每一颗火星,我都近距离接触。从理念(Mindset)角度讲,我属于Zeldman(Jeffrey Zeldman,世界上最知名的网站设计师之一,代表作为Design with Web Standards)派:我信奉并推崇一个开放的、共享的、由标准驱动的网络生态。
必须提醒你的是,我很直接,很坦诚,愤世嫉俗,喜欢黑色幽默,不把很多东西当回事(包括我自己)。带着对我的这些认识,让我们进入主题。
微软Edge:生而失败
我们首先看看,诞生3年以来,Edge在市场份额上是多么失败。根据不同的数据源,Edge的市场份额大约在4~5%。要知道它是微软的产品,而微软曾经在桌面操作系统市场拥有80~90%的市场份额,几乎完全垄断,而到现在仍然占据着半垄断的地位。微软完全有能力或明或暗地把Edge强塞给我们。
如果考虑上移动端,情况就更糟了。总体的市场份额将会滑落到2%左右。2~5%的市场份额,意味着Edge已经加入了那一长串无人问津者的名单。就像Opera,Vivaldi,或是三星浏览器。当然,这里面的每一款都依然有自己的拥趸,甚至在自己的细分领域中仍是一款伟大的产品,但他们都不是(这场大战的)主角,不会有任何一个开发者专门为它们考虑。
事实上,Edge的境遇比Opera这样的小众浏览器更加糟糕。那些浏览器至少是与Web标准相容的。Chromium上能跑起来的网页,在它们上面也都能跑起来。而这对于Edge来说是一种奢侈,因为微软一直维护着一套自己的引擎,一直在孜孜不倦地尝试让现代web在它们自己的这套引擎里顺畅运转。
在移动端几乎毫无存在感,而在你(微软)自己能够掌控的桌面端也收获甚微,这样的成绩,足以被认定是一场大败。Edge错过了哪些机会?以下是我的一些想法(只是一些个人看法,我们都知道,事后诸葛亮):
(这里略去了原文关于Hindsight is 20/20的一些无关讨论)
-
发布伊始,微软就错过了获取市场份额的最大机遇。不管你有多么讨厌IE,你必须承认数以亿万计的用户已经在肌肉记忆的层面把IE和“互联网”这一概念画上了等号。有一些人不得不使用IE,其他人则不知道还有更好的替代品,并且IE对他们来说也是能用的。Edge并没有抓住这个庞大的人群。没有从IE转向Edge的官方指南。对一个IE用户来说,Edge就像是一个外星人,和任何的其他浏览器没有差别。而他们在过去的这些年里都没有换过浏览器。天哪,微软本来至少可以不更换图标,而只是悄悄更换背后的渲染引擎,以此来抓住用户。但他们没有。所以没有人(从IE)换到Edge,没有很多人这样做。而这一切发生在Windows 8时期,Windows 8本身是一个更大的变革,并且让人极度困惑。这里,一塌糊涂(clusterfuck)这个词终于能派上用场了。极短时间里的一连串重大失败(对微软来说)。
-
对于那些清楚什么是浏览器,并且知道其他浏览器的IE用户,Edge与Chrome(微软产品之外的默认选择)相比的优势并不清晰。它看起来在任何方面都不比Chrome好,而在相当一部分方面要比Chrome差得多。Edge触控优先的设计,则更是让传统桌面用户对其敬而远之。所有东西都扁平、巨大,还经常被隐藏。Edge没有满足自己最有潜力的用户群体,也即IE用户,对于一个桌面浏览器的基本期望。
-
对开发者而言,Edge只不过是另一个IE。另一份痛苦。它比IE要好,但在特性和对Web标准的支持上还是一直落后。(在Edge里)很多东西或是不能生效,或是会有不一致的渲染结果。这并不能怪罪Edge的开发团队。在我和他们的接触中,我觉得他们都是很棒的人。了不起的工程师,开放Web的推崇者。团队似乎相当小,很可能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此外,微软仍然坚持着让浏览器更新随系统更新一同发布的失败策略,而竞争者们几乎每6周就会发布一个新版本。失败已经注定。在这样的条件下,最好的可能也不过是能够做出一个比竞争者略差的产品,那么何必自讨没趣。
-
缺乏市场营销。有时候微软仍会陷入往日的行事方式。他们发布产品,笃信发布本身就可以带来广大的市场认可。在几十年的统治期间,他们一直是这么做的。但今时毕竟不同往日。你要竞争,要营销,去争取用户的心,并且要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非常积极甚至激进地做这些事。Edge做到这些了吗?我看没有。推出好几年了,Edge这个名字并没有怎么深入人心。
虽然说了这么多,我并不觉得这些理由有多么重要。如果Edge做到了我说的这些说事情,市场份额大概能从4%上升到6%?这些举动(即使做了),并不能真正让Edge在市场份额上有多么大的提升,更别说是重回黄金时代,成为主宰了。
一言以蔽之,事情的关键在于:移动端。今天,一个典型的网站有50~60%的流量来自移动端,数十亿用户只访问移动互联网。(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可以毫不疑虑地作出断言:如果你在移动端没有声音,那你在浏览器大战中就已经凉凉了。
桌面端仍然是一个体量很大、也很有意思的市场,但微软在这里的竞争对手是Google。Google拥有世界上最重要的web服务,可以轻而易举地将Chrome推送给自己的数十亿用户。微软没有这么多用户,微软自己甚至没有一个值得称道的web服务。Google甚至可以更进一步,将自己的服务做成Chrome独享,或者暗中给使用其他浏览器的用户置障(据说他们就是这么做的)。他们迫使Android手机厂商把Chrome和其他数不清的Google系app作为默认应用推给亿万的用户。
或许这就是因果报应吧。微软当年能够在浏览器市场获取到垄断地位,靠的就是不正当的竞争手段(指微软当年利用捆绑销售击败网景)。现在,他们的竞争者在做和他们当年一样的事情,而他们自己成为了失败的一方。
综上,我的结论是:Edge生而失败。一切都已经注定,而它的继任者也同样注定要重蹈覆辙。理由很简单,微软对于浏览器的安装已经几乎没有任何话语权了。移动端,预装app是最重要的方式。桌面端,web服务被Google所把持。切换到Chromium内核,无法带来市场份额上的任何变化。并且,这意味着现在可供竞争的只剩下用户界面(UI)了。但UI本身根本算不上一个竞争,因为浏览器UI就和日用品一样(没有什么设计空间)。
Chromium内核的Edge
假设这个传言成真,也即Edge将使用Chromium作为渲染引擎,这将会意味着什么?
市场份额的角度,不会有什么影响,请看上一节。考虑到Edge将会和Chromium主导的web生态更加相容,从而让Edge成为一个能够让web正常工作的浏览器,这可能会吸引一些用户,让使用量略微上升。我不认为会有很大的影响,因为Chromium内核并没有什么独特的地方。
开发者角度,这意味着少了一个需要操心的浏览器引擎——如果他们把对Edge/IE的兼容放在首位的话(不太可能)。测试可以少费点心,局限于某一个或某几个浏览器的bug会少一些,工作效率可以略微提升一些。
开放web角度,这一事件的影响是复杂的。站在一个实际开发者的立场上,我并不觉得有几个相互竞争的浏览器引擎能够带来多大的好处。务实地说,我希望输入代码并运行后,可以在任何一个引擎中得到相同的结果。如果(不同引擎的运行结果)不一样,甚至是有bug,这可不是是么好处,只是徒增痛苦。不同浏览器引擎之间的特性差异是很蛋疼的,这意味着需要为同一个东西构建很多不同的版本。你可以起像“渐进式增强”(progressive enhancement)这样好听的名字,但是这并不会改变它蛋疼的本质——从纯粹务实的生产效率角度看。
所以拥有不同的浏览器引擎的真正意义何在呢?速度可能是一个争议点,但我觉得现在它已经不是一个关键点了。现有的每个浏览器引擎的速度都差不多,至少表面看起来是这样。
所以,存在多个引擎的唯一意义就在于激发创新了。虽然在实际开发中,不同的引擎带来了无尽的痛苦,但对于开放web这个整体而言,它们有时还是有一些正面价值的。某一个浏览器厂商发明了一些新的特性,然后这些特性最终成为了实用的web标准——这样的例子不胜枚举。但即便是在这样的情形中,也可以举出反例:这些新特性完全可以被集成到一个共享的、开源的引擎(就像Chromium这样的)之中去——如果这个引擎真正开源,社区真正民主的话。
我对此的看法是,对于开放web而言,浏览器引擎并不是保持web开放性的驱动因素——如果真是那样的话,那么开放web已经失败了——因为Chromium已经占据了绝对的统治地位。相较之下,我更看重的是web标准制定的决策过程中的多样性、竞争和协作。如果,虽然引擎少了,但是剩下那些引擎为不同机构所有,标准制订的过程也保持多样性,那么少掉几个引擎也是可以接受的。
说得更直白一些:在W3C的会议上,或者是标准讨论时,房间里不应该(像现在这样)60~70%都是Google员工。换言之,对于Chromium这样的“开源项目”,Google不应该具有一票否决权。像微软,Mozilla,Adobe这样的公司需要拥有同等的话语权,这样才能保证:即使引擎少了,引擎的所有权和标准的制订仍然是共享的。
浏览器创新的在引擎之外的另一个层面是用户界面。对于这一点,我可以很快地作答:我毫不关心。界面长成什么样对我来说真的无所谓。
从微软的角度,为什么他们要切换到Chromium内核呢?对此我们只能作出猜测。我想他们可能意识到自己很难凭借Edge来赢取可观的市场份额,而继续在上面投入金钱——这就像是个无底洞。没有任何希望可言。与其痛苦地、耗资甚巨地开发一个零商业回报的浏览器引擎,还不如拥抱“标准”。这算是最标准的认输了。由于微软已经完全失去了移动端,并正日益转型为一个服务公司,他们本就不得不保证自家的产品100%与Chromium兼容,那么为什么要继续维护一个更加弱小的引擎呢?即便对于微软自己来说,Chromium也是真正的一等公民,而Edge并不是。
有人会问,那么为什么他们还要再搞一个浏览器出来呢?新的浏览器在市场上的表现不会比Edge好多少,是不是还不如不做?我想,这背后的原因可能是微软希望把一些Windows独享的功能植入这个浏览器。还有一点也很关键,一个操作系统里面没有自带的浏览器会很尴尬。人们要怎么去下载Chrome呢?
Firefox:沦落路漫漫
如果你觉得Edge的境况已经够惨的了,那么我得说(对Firefox)而言情况还要更糟。让我首先表明我的立场:我站Firefox。在Firefox第一次冲击微软的IE统治时,我就爱上了它,并且至今仍爱着。并不是因为我觉得它是最好的浏览器,而是从感性的角度看,它是最后的一个独立浏览器。它是Web开放和共享最后的守夜人。这是高于其他一切的价值。我希望他们能走下去。
但他们走得并不好。他们一直在失去,而且失去的越来越多。首先是Firefox OS的夭折,然后,和微软一样,他们现在在移动端毫无存在感。市场占用率大概是1%,比Edge还不如。
我们可以在此再次重申这一简明的结论:如果失去了移动端,你就失去了一切。网络流量的主体在移动端。就这么简单。
但桌面也并非完全不值一提。可Firefox在这里也输得很惨。很长一段时间以来,它的失败是令人扼腕的(见下图):
2017年12月至2018年11月主要浏览器市场占有率(桌面端)变化曲线图这张图能说明很多问题。高高在上的Chrome,和其他浏览器。而下面的浏览器可以再分为两组,Firefox,以及绝望之渊:一群无足轻重的弃儿。
与他们相比,Firefox的市场份额还是要高一些的。曾经,它的份额还足以让它被认为是一个主要的浏览器,一个“严肃玩家”。避免浏览器生态陷入一家垄断局面的重要的抵抗力量。不是一个统治者,但仍然算得上是一个主要玩家。
但,这一切已成往事。根据大多数数据源,Firefox的市场占有率已经不到10%。这可是在桌面端!要是考虑全平台,市占率的数字还不知道要掉到哪里去。整体的趋势也是下行的。在上面这张图上可能看不太出来,但在过去的一年里,他们足足丢掉了三个百分点。虽然他们为营销付出了巨大的努力,一直在宣言“让Firefox再一次具有竞争力”。结果是显然的,这一切并没有奏效。至少目前还没有。
我们再看看全平台的情况吧。
2009年1月至2018年9月全球浏览器市场(全平台)占有率变化曲线图巅峰时期,Firefox拥有30%左右的市场,而现在它已经完全无足轻重了。这一切只用了八年时间。这张图很清晰地呈现了移动端的崛起——你可以从Chrome和手机Safari的上升中看到这一点。和我们在前一幅图中看到的一样,Firefox正在加速进入“弃儿”的阵营。
从全平台来看,Firefox已经彻底落魄了。而从桌面市场来看,Firefox也已经日薄西山——如果天还没完全黑的话。迹象已经很明显了。十年前,没有一个Web开发者会发布一个在Firefox上跑步起来的产品——那会让你沦为笑柄。Firefox是开发者默认的浏览器,是所有工作的基础。
但,这也已成往事。我看到越来越多的站点、试验性的代码,以及各种各样的在Firefox上运行不了或者跑得不太好的东西。没有人在意这些。把Firefox当成一个不重要的浏览器——这正缓慢地成为常规做法。Firefox还重要吗?这个问题的答案是显然的:不。问题的关键在于,它会变得多么不重要?它最终会沦落到什么地步?
Mozilla还有两样压箱底的法宝。但我恐怕它们都派不上用场。并不是我希望它们失败,也不是我太过消极或悲观。它们不会奏效——因为它们无法解决Firefox衰落的最根本问题。
第一件法宝是技术。从一个工程师的角度看,Mozilla在重写浏览器方面的工作简直无与伦比。他们做出了Servo,Rust,还有WebRenderer。每一样都很耀眼,富于创新,并将最终带来一个更好的浏览器。在技术方面,他们可能很快就会达到一个小的高峰——打造出世界上最好的桌面浏览器。
Firefox的死忠(像我这样的)会爱它,可能还有三个人会认同它很棒。然后呢?没了。整个浏览器市场份额的此消彼长,与浏览器的特性或性能并无关联。这一变革的根本因素是移动端的崛起和“垄断”的出现。凭借市场上的统治地位,“垄断者”们可以把默认浏览器推送给数十亿用户。对技术不了解的的用户并不会有意识地根据特性或速度来挑选浏览器——即便他们这样做,好吧,现代的浏览器其实都很快。说老实话,我自己无法分辨出这些浏览器之间的差别——即使是在很一般的机器上。Firefox的没落和竞争者的迅速腾飞并不在于工程,所以工程自然也不是解决问题的钥匙。即使你笃信工程可以解决一切,我们也必须承认你不可能在工程上胜过Google。你可以打赢一场战役,但你无法赢得一场战争。
第二件法宝是理念。Firefox是个“好人”,它是你个人隐私的守护者,是一个永远的独立力量。我在意这些,所以我也因为这些情感因素一直呆在船上。但我们别遮遮掩掩的了,其实大多数人根本不关心。如果要在原则和方便之间选择,几乎所有人都会选择方便。或者,他们甚至根本没有思考过这个问题——哪怕一秒钟时间——因为他们听不见你的布道,或者根本不知道你的存在。毫无疑问,有人在意,但像我们这样的人还不够多,凭这点数量,恐怕并不足以拯救Firefox。一个有力的例子是Facebook对Whatsapp的收购。当时的主流舆论都认为会有大量用户离开Whatsapp——出于对隐私的顾虑。但并没有。Whatsapp在那一年里赢得了非常多的新用户。
无论是现状还是展望,Firefox的前方只有一片荒凉。它将会走向何方?希望渺茫。最好的结果是他们可以停止滑落,维持住现在的市场份额。但即便他们能做到,加上移动端的总体占有率,仍将不断跌落——因为他们在移动端毫无建树。维持桌面市场的占有率并不是不能完成的任务,但也不太可能有明显的回升——我实在想不出一个理由。
最糟糕的可能性——桌面市场的份额也进一步跌到5%以下。如果这成为了现实,他们就凉透了。而更可怕的是:他们会成为一个有着不同引擎的小众浏览器。就像Edge那样。
当我说“小众”或“无足轻重”的时候,我说的并不是“死亡”,或者“无意义”。作为一款5%(占有率)的浏览器,你仍然可以拥有大约一亿的用户,这当然是有意义、有价值的。那可是一亿人哪。我们绝大多数人在做的产品,都不会面向这么大的用户群体,甚至可能差了好几个数量级。我说的“无足轻重”,是针对世界范围内的浏览器之战而言的。
而我们的鸩酒还没有饮尽。微软抛弃了Edge和自家的浏览器引擎,他们本有一个更加正确的选择——那就是跟Mozilla合作。这将会是一个有力的联盟——足以挑战Chromium/Chrome的统治。至少在桌面市场是如此。跟现在相比将会是天上地下的差别。
但他们没有。他们没有选择这条正确的道路。他们走了那条更加容易的路。输家才做正确的事,就像Firefox。好人没好报,至少在这一轮交火中是如此。
Chrome:Web的代名词
已经有很多人就Chrome发表了自己的看法。而我对于它的观点很复杂,可以说就像是洋葱(分层)那样。
首先,从个人使用的角度,严格来说我觉得Chrome是目前最好的浏览器。它很快,UI相当漂亮,扩展功能强大,提供的开发者工具无人匹敌。并不是说其他的浏览器都是垃圾——它们也不差,但Chrome要更好一些。
从开发者的角度,上面已经提到,(Chrome有)最好的开发者工具。更重要的是,一般来说Chrome会是最先提供新的Web特性的浏览器。作为一个开发者,我几乎从来没有碰到过有程序在Chrome上跑不了,反而在其他浏览器上能跑的情形。而反过来的情形则是我的日常。
嗯,是的。无论是作为一个用户,还是作为一个开发者,Chrome都让我很开心。它是个了不起的浏览器。我们可以把口号喊得更响亮一些:在整个Web的历史上,没有其他任何一个组织对Web平台的贡献要比Google来得多。
是的,他们有这样做的资源。微软也有,但在其历史上的大部分时间里,微软都是Web的破坏者。巨大的差别。是的,改进整个Web对Google自己的利益有好处。但他们在做这些事。如果没有Google在对Web进行改进方面的决心和力气,我们可能正处在一个更加黑暗的年代。技术上讲是如此。
如果你从没有在那样的黑暗年代生活过,我可以简单总结一下:浏览器几乎从来不更新,哪怕是一个最小的新特性,也要五年时间才能发布到全球——并且(发布后)也不能正常生效。Google让Web成为了一等公民,而在最近这些年里,Google几乎是凭一己之力在维持着整个Web应用平台——或者至少是这背后最大的推动力量。
但问题也随之而来。Chrome是个好浏览器,而一个好浏览器是可以自然地赢取市场的——因为它好嘛,就这么简单。Chrome市场份额中的一部分可以用它的品质来解释。它是一个受用户喜爱的浏览器。
但如果你觉得令人难以置信的数以十亿计的用户是出于完全自觉,开始将Chrome作为自己的默认浏览器的话,我只能说你太过天真。口口相传远没有这样的效力,而人们选择浏览器也并不是依据理性或技术。
毫无疑问,Chrome快速跃升的市场份额,是依靠其他方式实现的——依靠Google在其他领域的统治地位。
-
如果你想要在你的安卓设备上安装Playstore,你就必须要把Google全家桶捆绑安装——这之中就包括了Chrome。而如果你舍弃了Playstore——那你还不如不要发布这款设备——这根本就不是一个可选项(在国外确实如此)。到最后这就变成了一个简单的等式:如果你不是苹果,而你要发布一款移动设备,你就会预装Chrome。你也许能举出不少没有Playstore的安卓设备的例子,但这并不能从根本上反驳我的观点——绝大多数安卓设备的情形都如我所说。
-
除了(借助安卓)拥有将Chrome捆绑销售给数十亿用户的能力,Google还拥有世界上使用量最大的几项Web服务。搜索,地图,Gmail,Youtube,如此种种。它们都为Chrome提供最优体验,或者就自带Chrome的广告。这又是一个把自己在一个领域的统治地位变为在其他领域优势的绝好范例。这里的优势地位并不像安卓的捆绑那样具有强制性,但它仍然有着很大的推动力。
-
除了上面提到的,Google还有很多其他的方式可以将Chrome主动推给用户——而非用户主动选择下载。一个典例是把Chrome和其他软件一起打包安装。
我觉得利用你在A市场的统治地位去获取B市场的份额——这是一件违背商业竞争精神的事情。“统治地位”是这里的关键词。如果规模不大,这并不算是个问题,大家也都能接受。比如福特在自己的车里配上福特牌收音机(我知道,这不是最好例子),没有人会在意这个细节。这也是完全合法的——因为它对二级市场不会有任何的扰乱。
但如果是一个垄断性的公司在做这件事,情况就完全不同了。这和微软被认定的罪行如出一辙(并没有产生任何实质性的后果)。
你可以不认同我的观点——按照新自由主义的看法,任何公司可以做任何想要做的事情——不管他们想在自己的操作系统里装什么软件,或是在自己的Web服务里捆绑什么业务。你完全可以这么想。但我郑重声明,我不会认同(这样的看法)。不管我们怎么想,都不会改变这一事实。Google是目前世界上唯一一个有能力把一个浏览器(作为默认浏览器)推给这么多用户的实体——凭借他们在移动市场的统治,凭借他们在Web服务领域的统治。
虽然是被强行“推”给这些用户的,事实证明Chrome并不差。它真的很不错。重要的Google服务在Chrome中运行得如丝般顺滑。所以它就在用户那里扎了根,成为了新的默认项。Chrome真的是一个很好的浏览器,再加上Google独有的向数十亿用户进行推送的能力,这两点共同造就了Chrome今天60~70%的市场份额。它顺理成章地成为了开发者的首选项,而衍生出的各式各样的项目(包括Electron,一个基于Chromium的跨平台桌面应用开发框架,以及一系列Chromium内核的浏览器)进一步巩固了它的统治。
因为上面提到的这些原因,很显然,Mozilla或微软都再不可能拿回自己失去的市场地位。他们在移动市场近乎缺席,也没有任何一个有意义的Web服务。微软本有机会借助Windows来推广自己的浏览器,但他们搞砸了。现在,他们把自己的浏览器做得再好,也都已经毫无意义了。他们没有办法大规模推广。
我们现在生活在的,就是Chromium/Chrome次元。我们已经这样度过了好一阵子。这就好像是回到了微软/IE的年代——虽然情况有很大的不同。
那时的微软提供的是一个烂透了的浏览器(IE6)。Google并非如此。Chrome棒极了。微软的浏览器是非标准化的——他们刻意为之,而且毫不掩饰。Chrome是基于标准的(虽然Google在这些标准的制订中有很大的话语权)。微软没有在改进Web方面投入过哪怕一分钱,很多年都没碰过IE。微软破坏着整个Web,令它几乎流血至死。Google则反其道而行之。他们大力投入,以改善整个Web的生态。
这是一种更好的统治。就像一个友善的独裁者——但仍然是一个独裁者。短期来看,这对开发者的实际影响很可能是正面的。一个了不起的浏览器,一个了不起的浏览器引擎——几乎整个世界都在使用它。不管你喜不喜欢,开发者每天的首要工作是发布产品——在一个一家独大的世界里,这会更加容易。
对于开放Web而言的长期影响——安危未定。我不相信在很短的时间里能有人凭借一款浏览器或浏览器引擎打破(Chrome/Chromium)的垄断,所以我需要重申:在Web标准的制订过程中,以及具体实现的优先级讨论中,(不同组织)应当具有同等的代表权。这样,虽然引擎数目少(甚至就剩下一个),但引擎里装什么,按什么顺序装——这些将会是大家讨论的结果。一个开放的决策过程,之后是单一引擎的实现。一定意义上,这也算是开放Web。
不,我知道那当然不够理想。但让我们现实一些吧。这样半吊子的开放Web,也总好过只剩下一个完全由一个私人组织把持的引擎。开放Web的最理想生态无疑是多引擎并存,但多引擎已死,就算没死,也已经奄奄一息。就像我上面讨论的那样。
Safari
这篇文章最重要、最核心的内容已经讲完了,下面我想花些笔墨在市场上相对次要的几个玩家身上。另一方面,每一个技术巨头我都得喷一遍——这样就能保证我日后永远不会收到其中任何一家的工作邀约。我不喜欢漏掉些什么的感觉。
凭借苹果在移动市场的成功,Safari无疑已经取得了值得重视的市场占有率。苹果同时严格限制了用户可以安装的浏览器(或者更准确地讲,是用户可以使用的浏览器引擎)。虽然它还没有Google那么强力,但已经是一个强大的力量。
所以我们又说了回来。微软或者Mozilla都不具备(像Google那样)推送或(像苹果这样)限制的能力,因为他们没有移动市场。这再一次证明,网页浏览器的品质或特性一点儿也不重要。如果它重要的话,Safari早就死了。
手机Safari当然不会是因为它多么的好而掌握了15%的市场份额(如果只考虑移动端,还会更高)。它不好。在对特性和Web标准的支持上,它被Chrome,Firefox,甚至是Edge都甩下了好几个身位。随便找一个哪怕无人问津的Chromium内核浏览器,它在功能和技术的层面都要胜过手机Safari。
Safari的掉队当然是有意为之。如果你想了解的话,可以看看Safari的发布日志。一个Bug存在了好几年也没人处理。引入一个新特性的时候,常常是不完整的,漏洞百出,根本不可用。如果你想要发布媲美原生应用的Web应用,你的头号敌人就是手机Safari。
作为一家万亿美元市值的公司,苹果可以靠钱在工程上击败Google。至少是可以尝试的。他们完全可以把自己备受褒奖的品质至上的理念用到自家的浏览器上。但他们没有。他们任凭Safari拖着鼻涕,浑身上下爬满了虫子。他们似乎觉得这样也不赖。投入只要刚刚好就够了——让它不至于挂掉,但还不够让它成为个强有力的应用平台。一个不为苹果把持的平台,不会是苹果优先考虑的对象,甚至于说,会是苹果的威胁。
这里,同样的,我得说这并不能归咎于Safari的工程师团队。他们很好,他们支持开放Web,都是非常好的工程师。但他们在这样一艘母舰上,母舰在拖他们的后腿——因为(浏览器开发)没有足够的利益。大公司里总是如此。我很清楚,因为我也在一家大公司工作。
IE
关于IE,还有什么可说的呢?除了说它是历史上死亡最缓慢的一款浏览器,没有太多可说的东西了。即便微软自己都试图将它埋葬,它尚未死去。此时此刻,许多开发者已经最终抛弃了对IE的支持,而有些人已经这样做了好几年。
但不要低估了其他人。举个例子,我为一个医疗公司工作,我们的客户似乎很喜欢IE。差不多能有10%的市场份额——这不容小觑。而更加令人沮丧的是,这个数字并没有下降的迹象。开发现代Web应用时不得不考虑IE——这就好像是给特斯拉装上一个方形的木制车轮。
另一个问题来自公司内部。每个公司都多少少都有一些有年代的IE应用。它们烂透了,不会有任何一个人喜欢。但它们必须保持运转。我一直不知道这些系统的管理者期待的是什么。他们想要让系统保持运行,但又不愿意付出哪怕一个子儿。就好像一直这样放着,事情会自己好起来。这样的系统已经死了。它们毫无未来可言,必须被替换。等待解决不了问题。
其他浏览器
我们还需要讨论剩下的那些浏览器。绝大多数都基于Chromium。他们在UI的层面竞争,而非引擎层面。对于它们,我没有太多可说的。他们还都有一小撮忠粉,但掀不起什么大浪了。再怎么挣扎,也就是一两个百分点的事。他们永远到不了10%——我自己设置的一个阈值——所以够不上被称为一个重要的浏览器。
小结
我没有想过会写这么长,也没有想过最终的文字会这样酸楚和苦涩。我只是想把事情如实呈现在笔端——即便是丑陋的事情。它们包括:
整个Web现在运行在单一引擎之上。在移动端,除了Safari之外,没有任何一款有影响力的非Chromium内核浏览器。Safari的底层是webkit,和Chromium算是表亲——Chromium在底层也是基于webkit。
在桌面端,Edge的离场让Firefox成为了对抗Chromium统治的最后一人。但Firefox已坠下悬崖——它正离无足轻重的“其他浏览器”阵营越来越近。而由于移动市场上的无作为和推送能力的羸弱,他们没有真正有效地方式来实现复兴。
Chromium就在这里。如果你想要一个充满希望的结尾,我这儿没有。就像IE时代一样,垄断局面的形成并非通过公平的竞技。这个世界并没有最优秀的人笑到最后的剧情。新的垄断是通过对其他市场的控制,以及强大的推送能力(或明或暗的推送)来实现的。与此前的区别在于,这一次被强推的是一款还不错的浏览器(Chrome),不像之前那么糟糕(IE 6)。
Chromium胜局已定。在市场格局发生天翻地覆的变化之前,多浏览器之间的平衡已无法实现。在那天之前,请享用Chrome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