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1
这几天在玩《纪念碑谷2》,顺手回去又刷了遍一代。
《纪念碑谷》可能是这两年我最喜欢的游戏。
身为一个自来水,我非但没收广告费,还安利身边的亲朋好友赶紧购买。
因为它已经不能用好玩来形容。
它就是我们的人生。
2
《纪念碑谷》讲的是沉默的公主艾达寻找自我的故事。这个没有五官、不会说话的白色小人,翻山越岭,上天入地,只为回答一个问题:“我是谁?”
一路上,她遇到讨厌的乌鸦人,和好朋友图腾一起并肩战斗,看着图腾跌落深海,又见证图腾焕然重生。当先人都成了纪念碑,艾达也从自己的宿命里得到了宽恕与和解。
到了《纪念碑谷2》,主角换成了萝尔和她的女儿,冒险连带着传承。萝尔在沿途经停,神明对她说:“世事变幻,但时间从不作答。”
言简意赅,就触及了命运的本质。我不是被打动,而是被震撼。
3
我不知道你是否曾感到孤独。至少对我来说,孤独是一种频繁闪现的状态。
在很多聒噪热络的场合,我常常不爱说话,像刺猬一样把自己包裹起来,留下的是仅有的可怜的防卫。虽然表面上,微笑和回应不算少,但打心底,我找不到自在的沟通方式。
至于夜深人静,繁华都成了烟云,内心的小人又开始登台作法。你会听到很多白天无暇顾及的小心思,变身脑海中挥之不去的回声,毫不识趣地提醒着:你过得并不好,你离想要的样子还很远,你和世界之间并没有达成某种轻易的共识。而关于未来,也不过是愁云惨雾风雨如晦。
如果前面说得太文艺,我们换个直白的提法。GQ之前做过两篇“当代流行人设”的专题,描绘现代人的纠结与复杂,比如邋遢洁癖、大方穷鬼、随便女士、直男癌同志。
其中最吸引我的是“社交宅”。定义里说,“社交宅”是不得以与人大量交际但实际上喜欢独自宅起来的人,他们通常迫于职业特殊性或其他原因而拥有许多社交活动,现实生活十分充实,给人八面玲珑、左右逢源的印象,但内心却极其渴望独处,在假期或空闲时间更愿意独自在家而不是外出。
所有的“当代流行人设”,背后都是外界压力和内心选择难以兼容的结果。而“社交宅”们坚信:狂欢是一群人的孤单,全世界的热闹,其实与我无关。
4
多数人并不觉得“社交宅”值得称颂。无论我们享受与否,孤独在主流话语中似乎算不上褒义词。
有一个女生给我留言,讲述她的经历。她打小在一个灰色的产煤城市长大,因为父母工作调动,先后转了十次学。
变动,似乎是她青春里唯一不变的东西。朋友刚熟悉一点,就面对分别。同学才刚产生感情,又被迫离散。后来,女生干脆放弃了执念。她的原话是,“不投入就不会再有伤害。”
高考之后,她去北京上大学。环境变了,和人隔着一层的难题却解决不了。时日推移,家里亲戚催婚,父母也疑心她有心理问题。
无奈之下,她去接受心理治疗。谁知医生听完情况,反问她:“如果可以正常交流,只是不愿去做,会不会就是喜欢孤独?你觉得孤独是病吗?”
5
这个医生干得漂亮。
我们究竟要遭遇多少故事或者事故,才能理解孤独并不可怕呢?我们对沉默的恐惧,有多少是发自肺腑,又有多少是不容于外界的焦虑?
至少在我眼里,社交宅并不比社交咖低级,孤独也谈不上迫在眉睫的顽疾。
就像《纪念碑谷》里的旋转跳跃攀援疾走,一个人在空旷中游荡,时而天空之城,时而波涛万顷,低头是接天莲叶无穷碧,昂首是耿耿星河欲曙天。哪怕只是独行,又何尝不是动人心魄的美好。
木心有一则广为传诵的金句:“我是一个在黑暗中大雪纷飞的人哪。”若不是长夜孤寂,又怎见飘雪的静美。
6
我碰到太多为孤独所困的人。无以为赠,唯有这样的鼓励。
比起强行和人搭话,沉默未必是残缺。只要这份沉默是你自己的意愿。
比起勉力融入圈子,孤独未必是病态。只要这些孤独是你自己的选择。
做你自己,比为了别人的眼光而扮演形象大使,来得重要得多。
孤独的人不是可耻的。李宗盛写过一首简短的台歌叫《沉默的人》,一共四句:“这世界是如此喧哗,让沉默的人显得有点傻。这些人是不能小看的啊,如果你给他一把吉他。”
罗大佑的《你的样子》更耳熟能详。哪怕人世间总不能溶解你的样子,也请潇洒的你将心事化进尘缘中。
因为,孤独的孩子,你是造物的恩宠。
7
你知道《纪念碑谷2》里最打动我的是哪句话吗?
女儿要独力完成修行,身为母亲,萝尔向神明表达了忧虑。神明安抚了萝尔,并告诉她:
“孤勇之后,世界尽在眼前。”